近年來,我國LED照明普及越來越廣泛,市場需求增加,而隨著市場競爭和產品同質化的加劇,照明企業利潤卻在下降。照明企業為突圍同質化競爭市場,紛紛布局智能照明戰略。然而,我國智能照明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智能產品在“以人為本”方面有很多欠缺。
中國十大LED照明品牌的小編近日從廣州建材市場發現,多數燈具專賣店的智能產品銷售很有限。有投資者甚至吐槽,看似高大上的智能照明,卻是“外表鮮艷,內部脆弱”。
“晚上回家,摸黑拿出了手機,解鎖,進入APP,開燈……比以前多了很多步驟,感覺不方便。”“我人還在路上,為什么家里的燈要先亮起來呢”……消費者對此紛紛吐槽。
那么,如何解決消費者面臨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呢?但不管怎么樣,技術再好,照明再智能化,缺乏對人對消費的關懷,這本身是一個大問題。
兩岸LED照明的資深人士,臺灣科技大學電機研究所蕭弘清教授認為,未來真正的重心是什么?就需要談額外的本領,談智慧照明和以人為本的照明,這是下個階段的焦點。只有方便消費者的智能照明才是好的智能照明。
小編了解到,市場上的智能照明燈具大多由手機APP、燈管環境設置及遠程控制構成。相對于傳統的照明,智能照明的控制系統的設計、控制開關與接收電路模塊設計、基于ZigBee技術的無線智能照明系統等方面,可以說是整個產品的關鍵技術,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消費者的使用效果。智能照明要做到以人為本,廠商就必須突破這些關鍵技術。
智能照明的另一個行業弊端是硬軟件不兼容。很多大企業看好智能照明行業,比如京東、阿里、小米等互聯網巨頭不斷有拆資入住,想在新型的行業分一杯羹;一些傳統的照明廠商像鴻雁、雷士等也逐漸轉換產線,生產智能照明產品。然而,這么多廠商直接的產品互通性比較差,因此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智能照明產品是一種技術系統性、關聯性非常強的產品。尤其在產品初期階段,出現問題的幾率相比傳統照明較高。
智能照明也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系列工程,需要產業鏈各環節廠家的緊密配合。需要APP客戶端的設計;ZigBee、Bluetooth、2.4G、WiFi等控制方式的開發等方面合作。
通過跨界的交互合作,實現照明跟光源的結合以及硬件和移動網的結合,才能實現真正人性化的智能照明。
總之,LED智能照明發展應該著重處理好無線智能照明系統、硬軟件不兼容等方面的技術難題,才能為消費者提供真正智能的產品,如何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這將系關產品普及,企業壯大,行業興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