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產業發展數十年,當前已經形成了明顯的梯隊,大眾所熟知的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穩居全國安防市場前三位,同時也有不少新銳科技企業如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涉足安防領域,安防市場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未來的格局究竟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安防的基因,短時間改變不了
在與漢王科技副總裁黃磊博士溝通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這句話,安防的基因短時間改變不了。
互聯網的運營模式在安防領域要想走通,除非變成純粹的安防企業。安防是一個重資產的行業,傳統安防企業市場地位主要通過長期在行業摸索積攢的資源與關系來維持,包括產業鏈條上服務人員的經驗積累,關于技術,有能力的企業一般會選擇自己干,沒有時間和精力的企業會通過收購并購的方式來補足。
AI企業互聯網基因注定它會優先考慮平臺思維,AI企業做平臺最常見的是TO b,提供云服務,包括在金融領域做私有云服務。若是在公安領域做安防,兩種方式,一給別人提供AI安防產品,但現在廠商和集成商的界限模糊,給集成商做產品發展優勢不大;二是自己做產品,再集合服務人員,要找資源找關系,制作配套的解決方案,這家企業就會變成重資產的模式,也就是回歸傳統安防這條線。
在黃磊眼里,互聯網基因走不通還有一個原因,買單方組成太復雜。無論是互聯網還是電商平臺,他們的買單方都是C端(用戶),我們能夠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銷售情況,以及其研發生產情況,包括前段日子比較火爆的共享經濟領域,共享產品面對的也是C端。但回到安防領域,多個業務場景有多個買單方,城市安防系統是政府、公安、交警等來買單,樓宇安防是企業買單,社區是物業或房地產,居民才是C端,每個交易場景都是完全不同的交易模式,是一個推翻重置的過程,這一點用互聯網的方式難以解決。
比獨角獸更懂行業,比海康更懂算法
安防領域細分下去,能拆成N個子領域,視頻監控、出入口控制、入侵報警、防爆安檢等較為常見,人臉識別閘機、視頻會議、執法記錄儀等應用較成熟,除此之外包括PPP項目、維穩基礎設施建設、雪亮工程、智慧城市等等,單項產品如身份證防偽、社保系統指紋等等,而每一個細分領域發展相對成熟,穩定的幾家企業獨享各自的市場,如果最終還是以傳統的安防操作方法來布局市場,AI企業不一定能贏。
博思廷CEO王巍認為在未來進攻或防守安防領域的激戰中也會有另一類企業出現,它們比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獨角獸更懂安防,比海康、大華等更懂算法,這是一種可能性差異化存在。億歐智庫認為,這類企業有崛起的可能,但是前提是能實現快速落地,因為我們看到傳統安防企業正在加大對AI技術研發,無論是自己干還是通過收購的方式,依靠海康、大華本身的資源和品牌優勢,一旦技術落地,這一類的企業機會會更加渺小,因為他的優勢將會成為下一個階段的劣勢。
關于AI企業,認為未來3年之內,算法不會成為企業的優勢,大多企業技術已經開始同質化,無論是呈現方式還是功能性能。回過來想,民用社區智能安防為什么難得發展起來,因為買單方物業沒有錢,民用市場不太成熟的前提下安防企業只能先TO G,但在警務領域的競爭已經白熱化發展,AI企業想要占得一席之地比較難。
因為AI技術和供應鏈資源參差不齊的事實客觀存在,當有了新技術的運作,尤其在AI應用正式落地安防之后,投資或收購AI技術公司成為傳統安防企業最有效創新升級的方式,而AI+安防企業也將面臨行業集中度提高,市場份額向頭部集中的洗禮,2018年或許將迎來AI+安防領域第一批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