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安防的快速崛起,安防行業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不但有BAT互聯網巨頭、AI新秀的搶灘布局,還有海康、大華等傳統安防企業在不斷創新鞏固行業地位。平安科技作為一家AI新秀,選擇了不一樣的路,將樓宇網格化管理納入“智慧城市”體系,以小安全實現城市大安防。
樓宇小安全是城市大安防的第一道防線,平安科技構建的智能安防產品——平安π 智慧樓宇管理平臺,一經推出就成功應用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地標中,如深圳第一高樓平安金融中心、北京首屈一指的超甲級寫字樓國貿大廈、新加坡Mapletree 商業城等,深圳有關公安部門更是將此產品擬定為深圳市高樓安防系統建設標準。
事實上,平安π 智慧樓宇管理平臺之所以能從從國內走向國外,依靠的不僅僅是全球領先的AI技術,還有獨有的新商業模式及AIoT開放平臺。
01 依托“金融+科技”,以獨有的商業模式開拓市場
經歷過早期的“技術研發”競爭后,人工智能早已進入商業場景競爭,盡管國內AI企業的商業布局各有不同,但他們的商業模式大多是提供單一的產品或解決方案。
與這種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平安科技不強調單一的技術或者產品,而是依托“金融+科技“戰略,提供一種組合服務模式或者價值融合模式,憑借這種獨有的新商業模式,園區、社區、企業等客戶可以以“零交易”模式,完成樓宇安防智能化建設。
在平安科技智能認知團隊總經理宋晨看來,商機互享是平安集團最大的優勢。基于中國平安立身之本—綜合金融業務,平安科技在向外拓展生態合作伙伴時,有更多靈活的騰挪空間。
比如物業客戶,如果既想委托銀行做資金管理,又想在科技領域做點事情,平安科技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安防樓宇看似沒有金融,卻又存在著非常多的機會,平安科技正是通過這種商業模式對智能安防市場進行降緯打擊,如今,平安的房產生態服務圈已經覆蓋73+國內城市、500+開發商、1500+合作商、4100萬樓宇房源。
回到產品本身,我們知道由強大的算法和數據場景打造的智能安防產品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有著很大的優勢,平安科技打造的平安π 智慧樓宇管理平臺正是以此為突破點,與其他競品拉開距離。
在算法上,單個的公司通常無法承擔多項AI技術研發,提供的不是“單一化”AI應用,就是單一的AI技術無法全面覆蓋實際業務場景。平安科技擁有4000多名研發團體、6大研究機構,并與MIT等國際研究機構展開合作,研發了人臉、語音、OCR、活體檢測、微表情、語音、語義、視頻結構化等數十種全球領先的AI技術,能夠滿足不同客戶、不同場景下的多元化需求。
在場景數據上,作為平安智慧城市技術賦能方,平安科技早已將AI技術全面滲透到衣、食、住、行、生、老、病、養等場景中,人、車牌、形態、行為等各種層次數據異常豐富,能夠實現安防場景下人、車、物等數據關聯性分析。這意味著,在算力相等、算法同質的情況下,平安科技能夠在數據層全面勝出,算法可用性相比其他廠商大為提升。
02 共享AIoT平臺,解決傳統安防“信息孤島”
在安防領域,大多企業都是各自為戰,進而導致智能樓宇安防建設面臨“兩大難題”:首先,在變“被動預警“為”主動預警“中,數據需要實現及時性與關聯性分析,實際應用中,各類樓宇管理系統缺乏統一協調平臺,數據彼此隔離;其次,在智能感知賦能上,各類樓宇硬件需要做技術架構解耦處理,難度較高、工程量大。
面對這種現狀,平安科技打造了一個開放、共享的平安π 物聯感知融合平臺,向下融合了從人臉到人形,再到視頻結構化等20多種AI能力,客戶無需做解耦處理,只需調用標準化云接口,即可快速獲取智能感知能力,遠程控制人、車、物;向上可快速集成業務系統,有效的解決客戶多系統獨立、大數據割裂等問題。
對于平安π 智慧樓宇管理平臺來說,憑借平安π 物聯感知融合平臺,無需部署硬件服務器,以“云+端”方案即可實現低成本接入。與此同時,在云部署方面,平安云提供24小時運維服務,全方位保證客戶業務穩定運行。
事實上,平安π 物聯感知融合平臺是一個功能模塊化、可自定義SaaS應用的PaaS平臺,平安π 智慧樓宇管理平臺正式基于該平臺構建而成,在功能管理上,提供智能門禁考勤、訪客管理、車輛識別、訪客軌跡追蹤、異常行為報警等服務,實現了人、車、物全面的人員管理和布控。更重要的是,擁有二次開發能力的客戶,可以基于平安π 物聯感知融合平臺自行定制樓宇智能化管理細分SaaS應用。
我們相信,平安π 物聯感知融合平臺及平安π 智慧樓宇管理平臺的引入,在破除信息孤島、實現樓宇安防管理“降本增效”方面,能給行業帶來更高的價值。未來,我們希望更多的生態合作伙伴加入我們,共同服務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