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臉識別發展得如火如荼,各種人臉的智能應用場景也日漸成熟,治安管理走向智能化和復雜化。黑夜中光線不好、活動人員少、攝像機看不清人臉等原因,都成為了犯罪事件高發的誘因。
那么,日益成熟的人臉識別技術,是否可以在夜間持續發揮作用?目前低照度攝像機的發展情況如何?是否可以在超低照度下實現全彩監控,是否可以在不被嫌疑人注意的情況下抓拍到人臉,甚至在黑暗下做人臉追蹤和安全預警呢?
傳統低照度攝像機的不足
幀累積型的低照度攝像機存在晚上黑白畫質,延時拖尾,畫面不連續等問題。紅外夜視攝像機,主要用在無可見光或者微光的黑暗環境下,采用紅外燈主動將紅外光投射到物體上,紅外光經物體反射后進入鏡頭進行成像。
這種方式以其技術成熟、適用范圍廣、性價比高,成為前幾年最常見的應用解決方案。但紅外夜視雖然能在低照度下獲得清晰流暢的成像,同樣也會失去色彩,只能形成黑白圖像,并且紅外補光還存在有照射距離短、效果衰減、光線不均勻、發熱量大、使用壽命短等問題。
車牌這類高反光的物體也很容易過曝,而衣著顏色、車身顏色、車牌又往往是破案的關鍵線索,丟失不得,所以低照度下的清晰彩色成像需求越來越多。攝像機不但要實現24小時全天候監控,應用的環境也越來越復雜。
在此情況下,許多安防企業開始了低照度彩色攝像機的研發。可以說,目前安防攝像機的低照度水平從0.1Lux的暗光級、0.01Lux的月光級到0.001Lux的星光級、0.001Lux以下的超星光級、黑光級,低照度攝像機的應用與制造日趨成熟,大多數的廠家將攝像機照度研發的越來越低。現在最為先進的攝像機基本可以被稱為黑夜全彩視覺攝像機,攝像機低照技術的進步可謂是日新月異。
低照全彩的發展現狀
低照度全彩攝像機一般除了采用超靈敏度圖像傳感器、提高通光量、增透、電子倍增和噪點控制技術、白光補光等,還會采用雙傳感器的方法,將偏重于不同方向的兩個傳感器采集圖像,再通過復雜的視覺技術計算方法融合應用,以獲得更好的成像效果。
借鑒貓眼會在黑暗中放大瞳孔,以捕捉更多的光線幫助它看清物體的原理。攝像機提高通光量,讓更多光線進入,利用更多的環境光助力更好的成像效果。而增透的設計,主要是針對過濾復雜光源對成像的影響,把有害光線阻擋在外,防止點光源光斑、光暈出現。除此之外,隨著對白光補光、電子倍增和噪點控制技術的研究,更是讓低照全彩的發展有了較大的進步。
但是,目前的智能攝像機受補光影響,夜間成像效果并不理想,夜晚低照下目標識別困難且圖像噪點嚴重,通常需要外加強白光燈,以保證可以采集到較好的人臉/車輛圖片。但常用的白光補光方式容易造成光污染,造成居民投訴,同時當采取強白光補光時,人對強白光會下意識的低頭、側臉或者用手擋住臉。
智能人臉抓拍機難以抓拍到正面的人臉圖片,影響正臉抓拍率。而正臉比對準確率遠高于側臉或者部分遮住的人臉的比對準確率。因此更智能、看得全、看得清是未來智能攝像機的發展趨勢。
溫和補光,有效采集人臉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黑光、超星光攝像機,均具有了較好的低照度成像能力,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傳統的低照攝像機,實現了日夜彩色的目標。
針對白光污染及正臉抓拍難的問題,行業內出現了溫和補光技術。溫和補光在微弱光照環境下,抓拍彩色的目標圖片,細節豐富,光線不刺眼,不會引起警覺以及下意識的低頭、遮擋等,有利于提高有效數據捕獲率。溫和補光技術能夠在不影響行人正常行走的情況下,采集到彩色的人臉和人體圖片,且采集到的人臉可以真正應用到人臉比對的實戰當中。
溫和補光技術與黑光技術結合,讓白天、晚上真正實現全彩24小時高清,讓黑夜的犯罪者不在明目張膽,為城市的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