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是近年來玻璃行業備受關注的話題,不少玻璃品牌之間曾發生知識產權問題的糾葛,在企業靈活運用法律手段、行業聯手的同時,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產權保護”。
電商侵權后 企業維權難
隨著近些年電商的迅猛發展,玻璃行業的侵權也出現了很多的新形式。相關人士表示,在網絡銷售平臺上出現了不少小作坊形式,“不知道他們的工廠在哪兒,只在銷售平臺上銷售,公布我們的信息,如果起訴的話,我們連相應的被告都找不到。”某家居賣場法務經理也表示,對小作坊的侵權深有感觸。“江蘇賣場的小工廠抄襲我們的產品,當我們組織訴訟時,小作坊已經注銷了,導致我們無法維權。在電商搜索中會出現很多其他類似商標品牌,甚至有很多小企業以抄襲速度快而感到自豪。”
抄襲讓原創產品避之不及
隨著中國玻璃企業越來越重視原創設計,國內也出現了一批原創設計玻璃企業,但他們也迅速遭到了國內企業的模仿。業內人士透露,玻璃很少有技術專利,大多是外觀專利,而且外觀模仿起來不難,所以設計得好的樣子,經常被抄襲。而另一個客觀原因是,當廠家設計出好的款式產品時,往往需求很大而產量不足,其他的廠家就會模仿推出同樣的產品來。
大品牌的抄襲讓原創企業憤怒
與小作坊的無處追尋相比,一些大品牌的抄襲更讓原創企業憤怒。在抄襲現象中,小品牌的抄襲并不能迅速產生影響,反倒是一些大品牌的抄襲對原創企業傷害很大。專家指出,行業內真正研究設計的很少,更愿意抄近道,而有些大企業越來越多的走抄襲路線,這讓其倍感無奈。“這些具備一定研發能力的大品牌有相當的規模和渠道,其抄襲產品的速度有時甚至超過了原創企業的推廣速度。”而當原創品牌與抄襲品牌在渠道發展方面發生重疊“共處一室”-同在一家賣場的時候,這種傷害尤為明顯,不僅影響銷售,還傷害品牌。
不少專業人士對此深惡痛絕:“有的不僅抄襲外觀,還會抄襲工藝,時間一長,會與原創越來越接近,這個時候會反咬原創品牌一口。”抄襲者的“口頭宣傳”對“品牌的傷害是最致命的”,“這對整個玻璃行業的誠信和發展都是一種莫大的破壞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