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依然熱度不減,至今已逾700億元,但揚子晚報記者統計發現,無論從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還是認購金額,都比2016年同期有所下滑。
大手筆買理財
今年已花716.7億元
農歷新年剛過,不少手頭有閑錢的上市公司就迫不及待地買起了理財產品。永興特鋼在公告中披露,擬購買工商銀行發行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認購金額1億元,這也是雞年首份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2月6日,安德利、弘亞數控、金洲管道和易事特等四家公司也發布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
如果從2017年年初算起,已經有271家上市公司對外發布了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涉及金額為716.70億元。
單從上述數據來看,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的熱情依舊高漲,但與去年同期相比,無論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還是涉及金額都有所降溫。數據顯示,去年同期有323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涉及金額830.92億元。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種類不一,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以及信托等,其中銀行理財產品因安全性較高仍是上市公司的最愛,占比高達九成以上。
錢從哪里來?
募集資金占比超半數
為何上市公司如此熱衷“理財”?上市公司的解釋是:本著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為提高閑置資金使用效率。
那么,這些“閑置資金”都是從哪里來呢?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共有890家上市購買了理財產品,涉及資金1.07萬億。其中除了自有資金外,來源于募集資金的比例達到56.6%,占比超過一半。如上文提到的金洲管道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1.24億資金便是來自募集資金。
針對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資金或募集資金理財一事,市場觀點出現分歧,有人認為在實體經濟疲弱的情況下,這樣做無可厚非,也有人士認為,部分上市公司由于企業經營不佳,轉而用募集資金去參與理財投資,從而忽視了主業的發展,屬于“不務正業”,違背了投資者為上市公司募資的本意。
據悉,該現象也引起了管理層關注,今年1月20日,證監會明確表示,目前再融資市場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部分并不十分缺錢的上市公司過度融資,導致大量閑置資金變成理財資金或者用于補充流動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