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年份,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年,因而3月28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以下簡稱《工作分工》)意義尤顯重大。
《工作分工》將重點工作羅列為56項,對11個方面的內容作出具體安排。需要強調的是,此前的《工作分工》雖對振興實體經濟有所提及,但今年專門就振興實體經濟辟出獨立部分,既是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相呼應,也充分說明實體經濟關乎國運興衰不可不察。再有,此次《工作分工》對重點工作的分工更詳盡和完善,如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明確為中科院、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行政學院分工負責。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本根。《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GDP增長目標符合客觀實際,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能夠滿足就業目標需要,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同時可以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騰挪更多空間。
為了實現6.5%的預期目標,《工作分工》的第四至第八部分均是這一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的保障——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
在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中,《工作分工》重點就促進消費穩定增長、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作出安排,這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短、中、長期的政策舉措。
2016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4.6%。所以,《工作分工》要求,適應消費需求變化,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消費環境。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現階段投資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不可小覷的力量,尤其公共服務領域的“短板”明顯,因而《工作分工》指出,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領域。《工作分工》特別強調,要落實和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政府工作報告》認為,要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基礎性、關鍵性改革,增強內生發展動力。這是因為我國發展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而正確處理好各方面關系,著重抓好重點領域方面工作的核心是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因而,《工作分工》既抓重要問題、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
《工作分工》重點提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革的辦法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中,將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抓好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大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中國的發展和改革已經高度融合,改革由單項和局部突破轉向全方位系統設計和整體推進的趨勢更為顯著,改革內涵已由經濟領域全面拓展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所以,《工作分工》第九部分就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出具體安排,從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保險、文化、社會治理等方面詳細分工。中央政府瞄準民生領域公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意在辦成人民群眾關切的焦點、難點問題,以使人民群眾有更強的獲得感。
作為中央政府總的工作指引,《工作分工》的價值在于向社會宣示:國務院一年來將做什么、如何做,這既是全面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分工細則和軍令狀,也是抓好落實、確保兌現的承諾書,這均折射出中國政府的領導能力、治理思想和執政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