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兩會期間,多名擔任村支書的基層人大代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鄉村振興之道。
讓農民‘生財有道’,錢袋子越來越鼓,就是最大的實惠。”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梅縣老鋪村黨支部書記陳燎原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和村集體收入。
17年前,陳燎原不顧親友勸阻,從廣州回到窮山溝擔任村支書。面對一窮二白的家鄉,他招商引資修電站,壯大集體經濟;依托山水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每年吸引游客十余萬人,實現了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
“村支書說白了就是一個服務者,要扎扎實實做事,實打實地增加農民收入。”與陳燎原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崇陽縣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這位只有27歲的90后“丫頭”在擔任村支書的3年多時間里,通過項目謀劃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實現了整村脫貧。
“鄉村振興,重點在產業振興,難點也在產業振興,有產業才能帶動就業、促進增收。”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荊門市來龍村黨支部書記胡為義認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要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助農增收,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最大的受益者。但如何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是目前農村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困境。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松滋市三堰埫村黨總支書記吉明東深有感觸。三堰埫村是典型的煤礦村,也是典型的貧困村,數年前,該村煤礦關閉退出,招商引資面臨困難,村集體經濟收入斷了來源。吉明東和當時的老支書只得外出辦企,賺錢補貼村集體經濟收入。“即便是現在各方面條件都大大改善,年輕人還是愿意進城打工,人才留不住,資金也難以引進。”
吉明東說,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國家將加大相關投入,建議完善監管,減少資金使用的中間環節,把錢用在關鍵處,發揮最大效益,同時完善人才培養、引入機制,實實在在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涵養著中國的文化和生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描繪了美好藍圖。”全國人大代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說,中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矛盾,實現要素的雙向流動,讓農業產業得到有效延伸,農村發展要素得到有效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