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墊江縣近年來大力推廣優質水稻,全縣共種植優質水稻25萬畝。目前,該縣水稻收割率達90%。圖為8月21日,重慶市墊江縣普順鎮黃家壩,村民們正在收割稻谷。
本報北京8月24日電 (記者徐佩玉)國家統計局2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早稻產量為2859萬噸,比2017年減產128萬噸,下降4.3%。但值得欣喜的是,每公頃早稻產量5967公斤,比上年增加157公斤,增長2.7%。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首席統計師侯銳指出,這是主動調整種植結構的結果,也是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的表現。
據侯銳介紹,早稻播種面積4791千公頃,比上年減少350千公頃,下降6.8%。早稻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民主動進行結構調整,改種大豆等作物;二是早稻播種移栽期間,由于降雨量偏少、氣溫偏高、灌溉條件偏差、插秧用水不足,局部地區將早稻田改為中稻或其他作物;三是部分地區休耕輪作面積增加,減少早稻種植。侯銳表示,2018年早稻產量雖然有所減少,但由于早稻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比重較低,加之稻谷庫存較多,對國家糧食供給影響十分有限。
我國糧食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指出,黨中央依據農業生產情況的新變化,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持續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支持力度,不斷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再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顯著提高、物質基礎更加雄厚。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過12000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2017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了470公斤。“中國人吃不飽飯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黃秉信表示,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主要得益于明顯改善的農田水利條件奠定了穩產高產基礎,以及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科技驅動作用增強。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農業生產向提質增效轉變。黃秉信表示,在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同時,各地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加大市場短缺的農產品生產,強筋、弱筋專用小麥、優質稻和經濟附加值較高的各類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等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主動調減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播種面積3800多萬畝,增加大豆種植面積2100多萬畝,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正在加快形成。
黃秉信說,這些情況表明,盡管今年夏糧和早稻略有減產,但從監測情況看,玉米長勢總體要好于上年。且由于國家制定了嚴格的相關政策,不斷增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推進農業改革創新,我國糧食生產仍將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糧食生產的基本面總體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