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現代保險服務業的發展壯大,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保險的名義進行保險欺詐行為,嚴重侵害眾多保險消費者的利益,加大了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秩序和行業的良好形象,威脅金融系統安全及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近日,一名男子偽造車禍墜河假象進行騙保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騙保者何某為汽車租賃公司司機,欠下10余萬元的網絡賭債。2018年9月7日,他購買保險金額為100萬元的意外傷害保險,并于9月19日駕駛借用車輛墜入河中。其妻以為丈夫墜河身亡,遂攜帶年幼的兒女自殺。10月12日,何某投案自首,警方以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和保險詐騙將其刑事拘留。
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意外傷害保險進行保險欺詐的案件。據了解,意外傷害保險因其保險費率低、保障程度高、投保簡單、核保寬松,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實施詐騙。“部分公民法律意識淡薄,不了解騙保的嚴重性質和后果,在利益的誘惑下鋌而走險。”業界法律人士表示,為了遏制意外險詐騙的發生,應該在加強保險公司案件管理、完善執法合作機制的同時,加強對不同客戶的風險識別水平,增強公民的法治觀念。
車險詐騙是騙保案件的高發領域,在保險欺詐案件中占比近70%。2005年至2016年的10余年里,以潘某、米某等為首的犯罪團伙以山東省為中心,將自卸貨車投保后,選擇凌晨在無監控錄像的地段,故意制造貨車側翻的單方事故。出險后,事故車輛被送到固定的修理廠,他們不允許保險公司拆檢車輛。如保險公司查勘發現疑點或拒絕賠付,該團伙即采取聚眾鬧事、威脅跳樓自殺或投訴等方式,逼迫保險公司賠付保險金。該案涉案保險公司幾十家,涉案金額近1億元,出險區域遍布全國多個地區。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保險欺詐活動頻發,行業反欺詐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欺詐形式更加復雜隱蔽,呈現出職業型、團伙化、產業化的趨勢。車險領域欺詐風險集中;健康意外險、信用險、企業財產險等領域欺詐大案時有發生;電信欺詐、互聯網詐騙等新型渠道的欺詐風險凸顯;假借保險機構名義實施詐騙、非法經營保險中介代理業務頻現,社會危害極大。
銀保監會高度重視反保險欺詐工作,著力于構建“政府主導、執法聯動、公司為主、行業協作”四位一體的反保險欺詐工作體系,并于2014年起連續5年開展“安寧”行動。隨著打擊保險欺詐專項行動的開展,保險行業在反欺詐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行業全面風險管理能力不斷提升,防范和化解欺詐風險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在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