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計價債券納入彭博指數體現了中國債券市場的活躍度、增長潛力和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意味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取得了重要進展。國際機構投資者增加人民幣債券持有規模,將使流入中國債市的資金規模進一步擴大。
從4月1日起,人民幣計價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將逐步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并將在20個月后完全納入該指數。此后,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債券將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之后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人民幣計價債券納入彭博指數體現了中國債券市場的活躍程度、增長潛力和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同時也意味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取得重要進展。
瑞士銀行資產管理亞太市場有關負責人布里斯科表示,人民幣計價債券納入彭博指數對于全球資本市場來說影響深遠,這將給中國市場帶來規模在2500億美元至50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這一規模只是人民幣債券納入彭博指數的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國際機構投資者、各國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都將會增加人民幣債券的持有規模,這將使流入中國債市的資金規模進一步擴大。
人民幣債券納入彭博指數也將觸發全球資產市場再平衡。布里斯科說,考慮到中國經濟規模占世界總產出的比重(占全球GDP33%),中國的債券市場仍然有相當規模的投資空間,潛力巨大。人民幣債券納入彭博指數將吸引國際投資者提升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同時增加人民幣計價債券在其全球資產配置籃子中所占的投資份額。
在國際市場波動加劇的情況下,人民幣計價債券因被國際投資者視為避險資產,越來越受到歡迎,布里斯科表示,中國依然是凈債權國,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和高達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使得中國市場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此外,中國的政府債務規模只占GDP的65.1%,遠低于美國116.9%和日本235.4%的政府債務比重。預計2018年底和2019年初中國政府的一系列經濟提振措施將在6月份至9月份期間逐步發揮作用,2019年中國經濟將在下半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這對于當前中國債券市場投資來說是一個積極因素。相較于國際市場上其他一般性債券來說,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期限較短,收益率增長前景穩定,相較其他類型債券具有吸引力,且與歐元、美元計價債券的總體相關性不高,將人民幣債券放入投資組合籃子將有利于投資者分散風險。
展望未來,三大因素將進一步增加國際投資者對于中國國債的持有意愿。一是中國持續的市場化改革和資本市場擴大開放,將給***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提供更為便利的連接渠道;二是人民幣計價債券納入彭博指數只是一個開始,世界三大債券指數供應商中的另外兩大——富時羅素和摩根大通預期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把人民幣債券納入其綜合指數,中國國債將作為首批債券被納入其中;三是人民幣計價資產在國際儲備資產中地位上升。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人民幣債券已經開始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市場指數,人民幣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支付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未來各國央行對于人民幣儲備資產配置的意愿將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