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多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一系列重要務實成果,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得到了國際國內有關方面的積極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對“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
共建“一帶一路”前景廣闊
共建“一帶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逐漸從理念、倡議、愿景變為現實,既是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也是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發展合作倡議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參與方在貿易投資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未來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進展、挑戰與對策研究”課題組圍繞“五通”、對東道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遵循和創新國際合作機制及國際規則等方面對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進展進行評估,認為共建“一帶一路”總體遵循和對接各領域通行國際規則,尤其是聯合國制定的相關國際規則;進展態勢良好,正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特別是與東南亞、中亞國家合作質量較高,前景廣闊。
絲路國際智庫網絡來自亞歐非拉美的57家智庫、國際組織和跨國企業的調查發現,被調查者總體贊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特別是在設施聯通、對東道國經濟貢獻、對接并創設國際合作機制等方面進展較大。有關新聞報道數據庫收錄的近2萬條涉“一帶一路”外媒報道顯示,“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總體上認可“一帶一路”項目遵循國際通行規則。
同時也要看到,共建“一帶一路”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地緣政治形勢嚴峻,少數國家出于自身地緣政治和戰略考慮,對“一帶一路”進行干擾;后疫情時代全球化、多邊主義在曲折中發展,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多邊開放合作平臺受到一定影響;部分“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尚未做好高質量、高水平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充分準備;安全保障壓力大,傳統安全風險與非傳統安全風險同時加劇。
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面向未來,我國要參考借鑒國內國際的有益研究和建議,更加扎實地做好基礎設施和制造業“走出去”的協調,更加注重按照市場原則決策,注重合規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共建“一帶一路”的全球公共品屬性更加凸顯,要繼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歐班列的有效運營,是我國產業體制優勢的集中體現,是產業政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積極互動的結果。2020年和2021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均在1萬列以上,保障了我國和“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運行,凸顯其作為連接歐亞大陸的陸上大通道的重要角色。要總結借鑒中歐班列的既有經驗,完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布局,科學布局基礎設施“硬聯通”。
興建和運營基礎設施的同時,要統籌制造業等相關產業“走出去”,分享共建“一帶一路”的紅利�;A設施的投資運營,短期有利于總需求,中長期可提高供給能力。在防范投資經營風險的同時,各類企業都應積極研判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帶來的潛在紅利,穩健地拓展和挖掘市場機會。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應在國際投資貿易中加強協調,以拓展“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市場機會。
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經濟收益可能是不均衡的,要區分不同類型的利益,注重按市場原則決策,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目前來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投入和收益還不太均衡。要區分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戰略利益和商業利益,全面看待關于投入和收益的問題。企業本身要更加注重按照市場原則決策,對于投入和收益要算清賬目,在算好賬的同時做好風險管理和應對,這樣的對外投資才更加可持續。
注重“一帶一路”項目的合規性和包容性,以項目帶動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一方面,從規避風險、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的角度,企業要注重國際經貿規則和合規經營,有關部門要繼續健全和完善我國自身的合規體系,為企業規避風險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帶動我國規則標準在國際上的“軟聯通”。另一方面,各類企業也要更加注重發展的包容性,以能帶動就業和改善民生的生產性投資為抓手,讓更多國家和地區以及人群從中受益,推動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這樣才能使共建“一帶一路”驅動的經濟全球化更加包容、共贏與可持續。
需要強調的是,就國際規則而言,我國企業要主動對接并遵循國際通行的規則,并對相關領域的國際規則標準進行必要的完善和創新。在綠色發展、透明度等國際社會形成明確共識的領域,我國企業應以遵循已有國際規則為主;對債務與融資等主流規則存在缺陷且“一帶一路”實踐取得積極成效的領域,我國企業要推動國際規則繼續完善;對第三方市場合作等新興領域的國際規則,我國企業則要多方努力,引領創新。
加強交流合作,凝聚共建“一帶一路”的正能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了世界經濟增長,給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和好處,因此得到世界銀行等重要機構和人員的肯定,也必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和有識之士的客觀評價。在當前形勢下,我們需要加強與國際專業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借其平臺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不斷凝聚正能量,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具體而言,我國要進一步發揮絲路國際智庫網絡、“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等國際智庫聯盟作用,推動信息開放、聯合研究、知識分享、交流研討和國際傳播,增進國際認同。尤其是,要主動設置議題,動員“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政府、企業、行業協會、智庫等參與方用案例和數據,客觀、理性地介紹國際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有關融資可持續、透明度等方面情況,提升國際傳播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