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電氣到底怎么了?7月17日股市開盤當天,萬和電氣開盤價直奔跌停,最終股價收于22.43元,大跌9.85%;7月18日,萬和電氣開盤后股價再次下跌,一度跌至20.30元,最大跌幅達5.04%,當天收盤價為21.08元,微跌0.85%;7月19日,萬和電氣股價繼續下跌,跌幅同比收窄,收盤價為20.94元,下跌1.51%。
接下來,萬和電氣的股價會不會繼續下跌?此次萬和電氣的股價持續下跌,到底是受到大盤下跌拖累出現的假摔,還是因為自身內部經營出現問題?種種疑問,引發外界的關注和熱議。
壹
萬和電氣上半年經營業績預告由漲變跌,成為踢爆這一輪公司股價持續下跌的導火索。
7月14日,萬和電氣發布一份2017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稱預計2017年1-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96-2.53億元,同比下跌15%—增長10%。之前,萬和電氣預告顯示:凈利潤同比增長5%-40%。
從最高增長40%,到修正后最高增長僅10%,甚至還將出現15%同比下跌,這種落差的背后,萬和電氣給出的理由是:一是,投資的廣東揭東農商行上半年凈利潤虧損導致公司投資收益同比減少約4890萬元;二是,受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公司匯兌損益預計同比增加約2700萬元;三是,國際競爭環境加劇和人工及材料成本上升導致毛利率有所下滑,從而影響企業盈利能力。
其實上述三大原因進一步透露出萬和電氣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兩大短板:一是投資運營能力偏弱,對于農商行這種長期股權投資,其實考慮的是長期收益,而如今卻受到短期業績波動影響沖擊主業盈利能力;二是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弱,經營團隊缺乏前瞻性和長期性的經營思維,抗擊匯率和原材料沖擊的能力太弱。
不過在當前的廚電和熱水器市場上,萬和電氣的品牌力偏弱,差異化的產品力不明顯,同時整個的市場營銷推廣能力略顯保守,一直處在“有品牌、有產品卻沒有領跑能力”的通道中,這些也一直制約著這家企業在中國市場二線陣營的徘徊。
貳
在廚電形勢穩步增長的背景下,萬和電氣盈利能力下滑公開暴露經營管理團隊的短板。
今年一季度,萬和電氣凈利潤同比增長18.21%。如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即政府補貼)其凈利潤同比下降7.33%。這已經提前給萬和電氣半年業績變臉,埋下伏筆。同期,老板電器凈利潤大增五成,同在廣東的華帝股份雖然經歷接班人動蕩,凈利潤也同比增長六成。
無疑萬和電氣的微漲勢頭,在同行紛紛大漲的背景下略顯尷尬。作為專業的燃氣具企業,萬和電氣近年來一直在謀求以燃氣為核心的相關多元化擴張。從燃氣熱水器、燃氣灶到燃氣壁掛爐,甚至是燃氣燒烤爐、太陽能熱水器等,到廚房的油煙機、消毒柜、烤箱等品類。
不過面對方太、老板在廚電行業的高端化稱霸,海爾、美的、A.O.史密斯在熱水器行業的量額稱雄,橫跨熱水器和廚電兩大品類的萬和,卻面臨著“不高端也不規模”的挑戰。雖然在市場競爭中,萬和電氣的產品以價格便宜、親民為主打,但是在強勢對手的沖擊下遲遲未能實現規模化引爆和持續領跑。主打業務熱水器正在喪失絕對領先地位,而廚電業務則一直處在二線陣營中。
不過萬和電氣并不甘于此。2015年專門投資成立專注高端智能白色家電、黑色家電、信息家電、燃氣具等泛家居電器產品的研發、開發和銷售的梅賽思公司,謀求在高端市場的突破。但是1年多后,這家公司的經營股權便發生轉讓,如今遲遲未能在市場上立足和引爆,連續兩年虧損。
在高端上拓展的失力,并未影響萬和電氣的破局信心。2016年萬和電氣與博世中國簽訂合同,雙方在儲水式電熱水器、即熱式電熱水器等領域進行合作,并且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廣東萬博電氣。今年這家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運營。當時,萬和電氣董事長葉遠璋向媒體表示:未來幾年,萬和將通過多元化、智能化和國際化沖擊年營收百億的目標。
萬和電氣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49.60億元,同比增長18.30%;凈利潤4.31億元,同比增長35.12%。距離百億目標仍有很大的差距。知情人士指出,近年來與方太、老板、華帝等同行快速擴張相比,萬和最大的問題不是管理層家族色彩濃厚,而是遲遲沒有找到好的掌門人,組建強勢團隊。
過去幾年來,萬和電氣三位創始人盧礎其、盧楚隆和盧楚鵬的經營風格偏保守,同時還有另一家上市公司鴻特精密,精力并未集中在萬和電氣上。同時,當前家族第二代接班人盧宇聰進入角色時間尚短,還沒有找到帶領萬和電氣彎道超車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