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上班了,昨天已經按照鎮政府要求辦好了所有復工的手續,竟有些期待,是那種賽馬站在柵欄前準備奔跑的期待,只等待發令槍響。
今天還有一點閑工夫,再扯一下閑篇,忙起來就不叨叨了。
看了我今天隨手寫的題目,我猜肯定有人要問:現在萬馬齊喑,還有何力可借?
疫情是不是力?(沒有其它象征意義,就事論事)
西貝的賈國龍老師已經示范了怎樣借力打力?
這一次他通過自媒體喊話,不但做了一次全國甚至全世界免費的品牌傳播,而且很巧妙地向政府、銀行、房東、供應鏈、員工傳遞了壓力。
撇開其它因素,單從營銷和危機管理的角度看,我認為干得漂亮。
我相信這次疫情用血淋淋的事實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雖然大家面對共同的疫情,但病毒會攻擊免疫力低的人群;同理,雖然大家面對共同的經濟不景氣,但“病毒”會攻擊“免疫力”低的企業。所以,疫情是用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實給大家上了一課,我相信所有人都會終生難忘。這比怎么樣怎么樣牛逼的思想工作,怎么樣怎么樣牛逼的教育、培訓都管用。經此一疫,無論是企業、經銷商,還是分銷商都會明白:“強身健體”才是抵抗“疫情”最好的辦法。
怎樣強身健體,就不在這里討論了。扯太遠,怕扯不回來。
疫情不但給所有企業做了一次體檢,疫情也給所有老板的思想洗了一次澡,而且洗得很干凈,洗得讓人銘心刻骨。大家因為危機變得敏感、懂敬畏、變得懂得珍惜、變得更加講衛生、變得更加熱愛生活,并且因此產生更強的求生存的欲望和求知的欲望。因為這些是好好活下去、高質量活下去的基礎。
我們經常說,要給自己、給員工、給客戶做思想建設,還有什么樣的思想建設比這個思想建設更給力,這就是我們千載難逢(總感覺不妥,好像有點發國難財的意思)的外力。
力已至,我們借這個力打什么力?怎么打?
我認為:
第一種是新文化力。
所謂新文化力,就是隨時能夠應對不確定性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應該是開放、包容、有彈性的,而且能夠自驅動、自成長。
第二種是新組織力。
什么是新組織力?我想應該是如陳春花老師說的:
“具有更有效的動態應對不確定性的組織。”這種組織可以是松散型的,也可以是緊湊型的,以“目標”驅動。
組織的原則是“小前方,大后方”,相當于美國的特種部隊。項目化、小組化、外包化、松散化、線上化。
第三種是新創新力。
這是一個我臨時想出來的詞,因為沒有找到一個更好的詞來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思是,這種創新力是它自身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然這主要是借助技術力量,比如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包括一些將來涌現出來的新技術,它能夠實現自適應、自進化,幫助公司創造價值。
這一點說得可能有點玄乎,我只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不負責論證,但我想邏輯上是成立的。
王東岳老師說:“任何一個東西,它只要在邏輯上成立,它必將在現實中發生。”
所以,我認為借“疫力”催生“新文化力”、“新組織力”、“新創新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順勢而為的。這就是借力打力,這里的“打”主要指的是催生。
怎么打?我還沒想明白。
好吧,今天的閑篇就扯到這里。
祝大家在灰暗的日子里歡樂一點兒!
猛火哥2020.2.9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