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燈飾照明行業發展近三十年,可惜我們本土的市場極其缺乏深入民心的品牌,品牌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經營才算是品牌,才能深入民心呢?做好品牌不是簡單的技術、商品,也不是簡單的營銷和服務,而是有著更多的綜合的因素。這兩年開始,行業因為各種的因素,一片狼藉。一面是風聲鶴唳,各種內斗、跑路、跳樓以及圍堵欠款的商家和聲討訂單詐騙的外商,各種信息不分真假層出不從;一面各種模式、平臺、融資以及大小賣場雨后春筍般的招商,各種招數不顧虛實蜂擁而上。大躍進般的繁華浮夸,就如一株蘋果樹一樣,樹葉茂盛綠的發亮,果實也是又多又大極其誘人,可是它的根系卻是巴掌般大小,這棵樹自然很難抵抗任何一點的外力的,所以這兩年十之八九的企業會感覺到無窮的壓力,這種現狀我叫它“根須之痛”。那我們就不妨分析一下,我們的根上都有那些痛點。
產品之痛
同質化的產品導致了行業的競爭環境極其惡劣。很多廠從建廠開始完全沒有什么技術,只是在做裝配,更別說研發了就連創新都沒有,很多廠家別說沒有技術團隊,就是有也是研究怎么抄襲別人的,整個行業都是一大抄連創新改進一點的能力和想法都沒有,正如一個考生抄襲作業連別人的名字都一并抄來一樣。
文化之殤
一直抱怨行業是低關注行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從消費者的角度燈飾照明行業是沒有品牌的。殊不知品牌就是消費者對該一品牌的文化價值認可,品牌是一個企業的文化傳承,有文化傳承才有“百年老店”。更可悲的是行業一些搞文化的單位和人為了生存,變成了只會“上傳下達的傳聲筒”“歌功頌德的馬屁精”“賣力叫賣的廣告蟲”了。
通路之塞
正如一條兩車道的公路,一起10輛車上路可以通行無阻,但是100輛車的時候就會堵車了。一樣的道理,一個時期的高速發展,生產廠家越來越多,而銷售的主要通路就是貼牌加工、渠道代理、工程零售、外貿商務、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天貓為主的電子商務。這個時候就需要企業找到新的通路,這也就是前兩年天貓造就一批廠家的原因。
因果之瘤
正如佛家因果學說一樣,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苦果。房地產在歇斯底里的喊著去庫存,燈飾照明何嘗不是一樣,可以說上游廠家完全關閉生產,至少兩年內下游的渠道商照樣不缺貨賣。這樣說也許會招來廠家諸多的謾罵,可是事實如此,多少年廠家鼓勵渠道商開大面積的展廳,上萬方、幾千方至少都要幾百方,甚至很多廠家就靠賣樣板發財了,可以計算一下這么多的展廳里密密麻麻擺滿了燈,倉庫里至少要一比一的庫存,更別說還有更多的,這一批還沒賣,另一批換了件衣服的新款又出來了,渠道商又得接著備庫存,多年的因,今天的果自然是苦的。
模式之靨
越是生意不好做,有些人越是興風作浪,不是好好的回歸理性好好的研發創新生產產品,好好的打造品牌,而是今天這個模式,明天那個平臺,后天全新理念,各種大師、專家、企業家大神,就連沉寂多年的古董都搖身一變,一股腦的跑出來大談整合、互聯網啊(不是真正的懂)等等各種鼓吹、忽悠,讓人越發的迷茫。
土豪之盲
短時間的爆發,自然會導致部分人的心態發生轉變,對未來的感知度降低,不愿接受新事物新思維的同時又看不起最根本的東西,從而目空一切。反而容易迷信新衣物包裹下的舊做法,這也是特別相信那些古董和忽悠的原因所在了。
行業之狀愿于麻木之傷,至于行業的未來我的能觀點只能讓土豪呲之以鼻:“重視產品、接受移動互聯網;重視品牌,著力文化的打造。”這樣的一席話,我知道會招來諸多的異議,甚至謾罵,但是卻是一番“愛之深,責之切”的真情!誠摯的祝愿行業內的所有企業不要在這場麻木中滅亡,而是在麻木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