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逐漸成熟,大企業基本實現壟斷,很多中小型企業都會面臨夾縫生存的處境。這個時候,如果一味的跟風,看到大企業做什么,就去模仿,或者借勢投機取巧,只會永遠走在大企業的陰影下,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那么,中小燈具企業能否在困境中逆襲,不斷壯大呢?
市場總有意想不到
如果說燈具行 業競爭已經白熱化,那么國產電影市場更是硝煙彌漫。新人導演一方面遭遇以好萊塢為首的國外大片的侵略,另一方面還要面對以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為代表 的國內電影名導所帶來的壓力。前者的各種高科技特效技術是國內新人導演無法企及的,而后者的“江湖”地位和群眾接受度也都是不可動搖的。這和中小型燈具企業的內憂外患處境如出一轍。
但和中小型燈具企業苦苦掙扎不一樣的是,近兩年不斷有新人導演以小勝大,逆襲突圍。郭敬明第一次轉行做導演,《小時代》系列票房累計突破13億;趙 薇演而優則導,《致青春》遭遇《鋼鐵俠3》正面狙擊,但驚人的拿下了7.1億的票房成績;湖南衛視投資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以7億的票房開啟了綜藝電 影的序幕;甚至張一白導演的《匆匆那年》面對吳宇森的《太平輪》和姜文的《一步之遙》前后夾擊,依然強勢的拿下了2014賀歲檔票房冠軍!
同樣的市場飽和,卻是不一樣的生存方式。新銳導演憑借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了被那些大牌導演所忽視的細分領域,包括青春電影、綜藝電影、閨蜜電影、公 路喜劇等等,這些相比于主旋律、歷史片、警匪片、好萊塢大片等題材可謂是不值一提,但正是這些市場小角落成就了新一代導演的票房神話。反觀中小型燈具企 業,還是處于“大牌做什么,我也做什么”的被動處境。
企業需對市場細分
中小型燈具企業如果想突圍,就必須去給自己設定一個精確的定位。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正確的定位,是很難在激烈的競爭市場生存的。近一百年來百事可樂挑 戰可口可樂,剛開始的辦法是比可口可樂味道更好更甜,結果失敗了;后來又是比可口可樂賣的價格更低,也失敗了;直到后來把自己定位“年輕新一代”才找到感 覺。這相當于是把自己定位成年輕的、有活力的,從而鎖定年輕的消費市場。這個定位大獲成功,一直延續到今天。
也許中小型燈具企業不具備百事可樂的實力去直接挑戰行業老大,但至少可以學習百事可樂的態度,努力尋找一個正確的定位。這就需要燈具企業深入的去調 研市場,發現那些有消費者需求但市場上還沒有出現或者發展成熟的細分領域。這些小的細分市場或是被大企業不屑一顧,或是沒有被開發。一方面,有固定的消費 群體,另一方面,幾乎沒有競爭。當燈具企業確定自己的消費市場后,就應該實現精準化定位,產品的設計、推廣等都應該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去展開。
要知道,任何事情的流行都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總之,燈具企業所要做的,是在市場兩極化還未定型之際,給自己明確的市場定位,為未來的 發展打下基礎。加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當然,燈具行業還有更多的細分市場都在等待被開發,就看諸位“伯樂”有沒有這個“眼力”去 發現了,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