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如火如荼的蔓延開來,電工電氣企業與時俱進,加入這個大圈子。從每年的雙十一可以看出,電商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足以使之欣然向往,對電商趨之若鶩。
電商降低了流通成本,帶動實體經濟發展,對激發經濟活力功不可沒。在電商提供的便利之下,在電商咄咄逼人之下,生產制造企業是不是該將更多精力傾注于此?是不是要把制造業的核心向電商轉移?在當前電工電氣企業面臨一系列內憂外患之下,電商模式能否救企業于激烈市場競爭的水深火熱之中?
賦予電商更多使命、更大責任,是基于制造實體經濟的基礎之上,因此,電商是羽翼、企業是根本。不能丟棄、荒廢制造業,不能舍本逐末。
企業是國之重器、國之根本,企業強則國家強,企業興則國家興。國家總理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證監會主席在股市牛市出現之際,表示要把握好金融衍生品市場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主動適應和服務實體經濟需求。
從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回歸”,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轉型”,到德國的工業4.0戰略,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無不把制造業的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的重中之重。因為生產制造是創造價值的主流,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先鋒,更是體現國家實力與發展水平的標志。
有人提出不能神化互聯網、電商的作用。因為不管是借助互聯網的電商營銷模式,還是融入制造業的互聯網,其并非無所不能。要知道,全球最大的高科技公司不是“親”天天逛的淘寶,而是蘋果。
電工電氣行作為傳統生產制造業,面臨著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打造升級版、踐行強國夢,需要腳踏實地去研發產品、創新科技、提升品質、提高效率,提高生產制造水平,而不是單純做大電商去兜售產品。如果生產制造水平不提高、品質不提高,服務跟不上,僅憑低價促銷、打折包郵,親!談何轉型升級,世界強企業、國際化品牌只會漸行漸遠,你的電商平臺能維持多久?
在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新常態下,作為創新營銷模式的電商崛起,有其必然成因。借助電商模式,實現經營業績的增漲,占據電商市場的更大份額,加之個別電工電氣企業超千萬的電商營銷業績,令更多電工電氣企業投身其中,實現所謂線上線下的比翼齊飛,也是情理之中的選擇。但無論電商業績做多大,利潤貢獻率有多高,要把電商模式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推手而非主導因素。要把更多更大精力和財力瞄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制造水平,實現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增漲的升級,這樣才會為電商模式的更大作為提供堅實保障,才會推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最終成就國際品牌、百年老店。
電商是翼、企業是本,這種說法或許在當前電商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眾企業紛紛加盟的的形勢下有些不合適宜。但擺正位置才能更好發揮作用,才會讓企業避免誤入歧途甚至誤了卿卿性命。過度追捧電商模式的短平快效應,會讓電工電氣企業忽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生產制造水平這個基本點,形成一種浮躁的心態,這是做活實體經濟、做大制造企業的大忌,更是背離升級版與強國夢的錯誤決策。
在電商成為行業趨勢時,企業不能盲目的跟風,想加強自身的發展還離不開創新,唯有創新,電工電氣企業才能借助電商平臺展翅雄飛,為電商模式持續提供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