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新國標從今年1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5項新國標讓充電接口在充電技術層面實現了統一,但是電動車主發現,充電互聯互通還有很長路要走。為了在各家充電運營商處都能充電,一個車主要安裝多個APP來查詢充電信息,還要配備國網、普天、富電和高速公路充電卡等多張電卡來支付。
由于電動汽車逐漸普及,充電建設運營企業開始跑馬圈地,但重心都是加速建設,自建平臺,沒有很好地完善用戶體驗。車主需要多個渠道了解充電服務信息,支付充電費用。充電建設運營企業間信息、交易互聯互通,越發迫切。
車主痛點,政府力推
“魔法師”(網名)是北京最早的江淮電動車主之一,為了體驗充電環境而四處找樁。他很快就發現,充電樁運營商太多,要辦的電卡也太多。他說,“一個電動汽車車主手里沒有四、五張電卡,是不敢開著車到處轉悠的。”
除了電卡之外,各種各樣的找樁支付APP也應運而生,但各大充電服務運營商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壁壘,僅僅能夠查詢自家平臺的充電樁信息,不能實現跨平臺查詢和支付。
政府主管部門也注意到了充電互聯互通的問題,并開始發力推動。“所謂充電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就是充分發揮充電設施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為用戶提供充電的便利,努力實現各個已建樁之間、各個運營商之間信息的共享、共用,確保做到有樁找得到、充得上、能支付。”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童光毅在2016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表示。
2016年2月底,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又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營造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體系,發展電動汽車應用新模式。電動汽車充電服務加強商業模式創新,通過數據共享、系統接入、開放合作的方式打通各個充電運營商、汽車廠商、充電地圖系統等,形成統一、便捷的充電服務網絡,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
企業各自為戰,步驟不一
車主、政府都深知充電互聯互通的痛點,并呼吁或施政推動,充電建設運營企業的表現如何呢?
充電樁APP運營總監黃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充電行業的大部分企業還只是各自單干,不愿共享信息平臺和支付渠道。”黃山認為,“技術上實現互聯互通并不難,關鍵是思路觀念需要轉變。”各家充電樁企業目前的思路是,加緊開發排他性平臺,將自身的規模用戶做大,有了更多的籌碼之后,再來和其他充電建設運營商談判,或者直接并購競爭對手。
在當今的充電建設運營市場上,國有企業因為進入較早,因此存量上有一定優勢。規模較大的國家電網和普天,盡管有了充電樁信息查詢功能的移動平臺,但支付功能未完善,絕大部分只能用電卡結算,自然也無法實現交易環節和其他企業的互聯互通。
有的企業自身還未完成充電基礎信息的收集管理。比如有的企業稱有3萬個充電樁,但在其平臺上有的充電樁數據并沒有那么多。也就是說,企業自身都還沒有實現充電樁的數據聯網管理。
民營企業更具開放創新思維,并且很早就實現了充電樁聯網運營,在互聯互通上探索更為積極。特來電2015年11月份向外界正式發布了特來電開放平臺(http://open.teld.cn),提供充電站實時狀態查詢、充電業務控制、充電業務狀態推送三大類10余個接口。
通過這個平臺,政府監管部門及第三方服務商,如車廠、充電地圖廠商、分時租賃廠商等,都可以實時獲取特來電提供的充電業務的相關信息,實現充電網、車聯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為電動汽車車主帶來更好的充電服務體驗。截至目前,北京政府監管平臺、中創三優、北京智電未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充電樁app)等17家服務商已經對接了特來電平臺,另外50多家商家正與特來電進行對接。
此外,同樣為民營企業的星星充電、聚電網絡也都在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平臺,讓合作伙伴可以在平臺上獲取充電服務信息,滿足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
第一電動網還了解到,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正在牽頭制定充電運營企業信息和交易互聯互通的國家標準。如果這一標準公布并實施,相信各家運營商都必須開放平臺。與其如此,充電運營企業不如早作技術準備,并展開商業模式的設計,與友商互聯互通,便利電動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