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古典家具,運用榫卯結構而不使用釘子。那么古典家具真的就跟金屬絕緣嗎?也不盡然。傳統木作家具上,同樣也有五金配件,其中主要是銅飾件,起到必要的連接、活動、緊固、裝飾等功能。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用于柜的銅質鉸鏈和用于漆案的邊角、足部的鎦金銅件、銅案環等。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深遠。“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雖然后來發展的瓷器逐漸代替了銅質器皿,但人們對銅固有的情懷卻延續至今。
古時候的銅錢是財富,而從金屬角度看,銅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耐磨性、延展性、鑄造性和優良的機械性能,可以制造精密儀器,也常用作家具配飾。尤其是在傳統紅木家具上,銅的淺金屬色與紫檀、紅酸枝等深紅木色,搭配起來高貴華美、相得益彰。銅不易生銹,使用一段時間會在表面生成氧化層,因此經過歲月打磨,光澤越發柔美。
家具上的銅件以合頁、拉手應用最為廣泛,此外還有面頁、面條、扭頭、吊牌、拍子、包角、套腿、提環、插銷、鎖頭等,這些銅飾工藝講究,主要分花型和素面,又衍生出各種形制,與家具木器上的雕刻線條相呼應,銅配件就像給家具戴上的首飾,充分體現了匠人們的審美和智慧。
銅件雕花的淵源很早,古代青銅器最常見的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常見的雕花還有螭龍紋,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無論是圓弧還是棱角,銅件都顯得溫潤古樸。作為家具上的點睛之筆,是一抹不扎眼的亮色,使古板的家具越發鮮活,整件家具也更具藝術美感。銅活雖是家具上的配件,卻是最提精氣神的地方。
一件家具的銅件工藝是否到位,是評價它制作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銅件不緊密結實,紅木家具就無法開拉、關合,如抽屜的拉手、柜門的合頁等,給家具的使用帶來麻煩。
有些銅活工藝要求特殊,如果安裝不得法或不重視,則會造成家具在品相甚至是結構上的缺陷。
銅活鑲嵌這種老工藝,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家具上安裝銅件一般有兩種工藝:平臥法和明釘法。平臥法就是按照銅件的大小、形狀、厚度預先在木器上雕出凹槽,讓銅件安裝后和木頭的表面相平,渾然一體,俗稱“滿鑲”。運用平臥法安裝的銅活,銅件能跟木器完美融合,摸上去平整如一,毫無凹凸感。
平臥法出現的時間較早,對工藝的要求也較高,需要技藝精熟的師傅才能將其演繹完美。除了要求銅活精湛,也要掌握木工雕刻。因此遇到造型復雜的銅活,就要求師傅在木器上精細雕出凹槽,且厚度均勻,鑲嵌平整,難度很高。
浮釘法也叫明釘法,顧名思義,就是木器表面不起槽,直接用泡釘釘牢,安裝好后銅件將高出木器表面,俗稱“半鑲”。使用明釘法安裝的銅活顯得較為粗狂,有一種豪邁、渾厚的感覺。
平臥法與明釘法各有其適用范圍,這兩種方法安裝到位都具有很高的審美效果和藝術價值。
銅件不僅使家具堅固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實用功效,還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銅活鑲得好,能把作品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銅件身材雖小,卻能直接影響到家具品位、價值,甚至使用壽命。
總之銅器已經拋棄了曾經那粗狂的模樣,變得精致窈窕。分布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體現它獨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