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常說的一句話是:“家具好不好,要看它是否四平八穩,活兒好不好,要看它是否嚴絲合縫”。看似簡單的道理,在實際操作中,要經過長時間的基本功訓練。
四平:東、南、西、北四方太平。八穩: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八面穩定。說這個詞語用在家具上是最貼切不過了。因,家具乃方便人們更好的生活而生,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必須穩當且耐用才行。平、穩是對家具最基本的要求。
這四平八穩在家具中是如何做到的呢?木匠師傅攢好腿足后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兒就是:“找平”。把家具放在一個標準平臺上,以檢測腿足是否平穩。這個步驟非常關鍵, 它關系到家具在實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與實用性。再來說“八穩”。八穩在家具制作中講究“四腿八挓”。
家具能做到八穩的造法是側腳與收分。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闡述側腳:“所謂側腳就是四足下端向外撇,上端向內收,在《魯班經》中稱之為‘梢’。北京匠師則稱之為‘挓’,取向外張開之意(如手張開曰‘挓挲著手’)。 凡家具正面有側腳的叫‘跑馬挓’,側面有側腳的叫‘騎馬挓’,正面側面都有側腳的叫‘四腿八挓’。”收分,就是家具構件的“大小頭兒”。
側腳收分來自古建筑學。為了加強建筑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出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上端略向內側傾斜,這種做法稱為“側腳”,工人師傅稱為“掰升”。清式古建筑僅僅在外圈柱子才有側腳,里面的金柱、中柱等都沒有側腳。收分是指古建筑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同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相等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做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收分使得建筑結構穩定又輕巧,給人舒適的視覺效果。
古建筑中的小式建筑側腳收分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營造算理》規定為7/1000。側腳一般與收分基本相同,如收分為3厘米,那么側腳也為3厘米,被稱為“溜多少,升多少”。
家具的側腳收分與古建筑的應用又是不同的。因家具與建筑用途及受力不同,一般側腳會比收分顯著的多,不會有“溜多少,升多少”的規定。具體側腳和收分的度全看匠師對家具型的理解與把握。毫厘之間,盡顯家具造型上的神采。
無束腰直足直棖長方凳,它圓材直足直棖,是無束腰杌凳的基本形式。它四足有“側腳”。這樣的四腿八挓凳子,上面腿足固定在邊抹之中,下端腿足置于地面上,腿足間施以管腳棖,從力學上來講,凳面所受之力均勻傳導于凳子八個方位,以確保凳子能確保承重之外,也可避免左右搖晃對凳子造成的榫卯松動。畢竟一個立方體,若側面用力或用力不均,會造成其結構傾斜,榫卯松動。有四腿八挓的凳子,無論從哪個角度用力,它都會有支撐的力量以做緩解,確保凳子的穩固耐用。此凳子只應用了側腳,并未在腿足上有收分。
除了上述無束腰直足直棖長方凳的側腳顯著之外,其它案形結體的家具也多用此借以保障家具的穩固耐用。同時,從家具整體線條造型上也增添韻味。我們以恭王府所藏的一件黃花梨夾頭榫小翹頭案來看。此案兩端帶小翹頭,牙條窄,牙頭小,圓柱腿,兩腿間施以雙棖,四足側腳顯著,從視覺效果上看,它造型穩重,美觀大方,線條簡練流暢,具有鮮明的明式風格,非常耐看。
《魯班匠家鏡》中關于衣廚樣式原文:“高五尺零五分,深一尺六寸五分,闊四尺四寸,平分為兩柱,每柱一寸六分大,一寸四分厚。下衣櫎一寸四分大,一寸三分厚。上嶺一寸四分大,一寸二分厚。門框每根一寸四分大,一寸一分厚。其廚上梢一寸二分”。上梢一寸二分即側腳為一寸二分。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側腳跟高度的比例為12/505,這比例要比小型古建中1/100的比例高多了。
黃花梨圓角柜
側腳在圓角柜上的體現最為明顯。我們拿上圖面條柜來說,面條柜黃花梨木制,方角方腿,對開兩門,落堂鑲板,兩門件有活閂桿。腿間有牙條及牙頭,柜身上窄下寬,側腳顯著。柜門與柜框結合不用合頁,采用木門軸,轉動靈活,又便于拆卸。由于四腿八挓柜子前面稍向后傾,當柜門打開后,因重力作用,柜門會自動關閉。這種“自動門”的效果也多因“側腳”而成。
紅酸枝禪椅
禪椅。此椅子造型精簡,線條流暢自然,可謂明式家具之典范。經過對此椅測繪及復制,腿足的下端直徑為32毫米,上端直徑為25毫米,將近7毫米的收分。收分有利于椅子腿與椅盤更加牢固的接合,上小下大,確保穩固。同時,粗細的變化,也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流暢自然之感,避免生硬呆板。
由此可見,側腳收分,是古典家具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造法,它來自建筑學、美學、力學的結合,也是人們也是古人精巧手工藝及智慧的體現。
規格:41x41x85cm 原型:頤和園
上下倆面,攢邊鑲心,無穿帶,素混面邊抹下安牙條,裹腿做,細圓棍做成變體羅鍋棖。羅鍋棖與腿足交圈圓包圓,與幾面下沿以攢框代替矮老,較之方材有束腰羅鍋棖馬蹄足那種,觀賞的意趣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