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被稱作中國傳統家具的精髓,這一結構脫胎于中國傳統建筑的大木梁架結構,如果從河姆渡文化遺址算起,榫卯結構在中國已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
浙江東陽華龍紅木董事長金紅強本著長期的制作實踐經驗,潛心研究,得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能夠看到的紅木家具的美都是外在美,榫卯結構是紅木家具的內在美,代表了紅木家具的文化精髓和技藝精華。”
因器制宜 華龍紅木的“獨到之處”
現在中國紅木家具行業的從業者,都喜歡談論榫卯結構,似乎不談榫卯結構,就會顯得不懂行、不時髦。金紅強認為,紅木家具的榫卯結構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在實際制作和應用上必須強調兩點:一是要因器制宜,制作合乎實用要求的榫卯;二是要把榫卯做精準,安裝后間不容發,嚴絲合縫,真正經得起長久的使用和收藏。“甚至可以說,紅木家具的精華不在于使用了榫卯結構,而在于把榫卯結構做到位,做得精準、嚴密。”
在金紅強看來,因器制宜,體現了華龍紅木的獨到之處。據金紅強介紹,華龍紅木對家具的榫卯結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一是為榫卯接合部位保留原來的毛茬,以增大相互間的摩擦力。華龍紅木做過一個實驗,因其榫卯結構制作精準,處理得當,安裝在一起后,可承受300斤左右的重量。
二是在面板和邊框凹槽相接合的部位,要用砂紙做適當磨光,施以老漆,讓漆浸透進去,這樣可以減少摩擦力,防止凹槽把板子“抱死”。“這是我們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辦法。家具在使用過程中隨著天氣的冷熱與干濕變化,會有自然的熱脹冷縮反應,如果用膠裝,咬合后很容易抱死,熱脹冷縮時會出現嘎嘎的響聲,嚴重的話會撕拉出裂縫。我們浸幾遍老漆后,膠無法滲入,邊抹的凹槽就不會把面板抱死,便于木材相互間的自然脹縮,家具便不會出問題。”
精確緊密 遵循榫卯制作的原則
據了解,華龍紅木的木工在制作榫卯時,遵循的便是金紅強為他們制定的精確、緊密原則。在華龍紅木的車間和家具展廳,可以隨時看到家具實物榫卯構件,以及展廳內擺放的各種榫卯模型。金紅強拿起榫卯模型做著演示,通過演示可以發現,“精確”指的是榫與卯結合得不松不緊,一般用單手按壓榫頭,能把一半榫頭壓進卯眼,再用軟錘敲擊,即可合縫。“緊密”指的是榫卯尺寸的精確,扣合之后,要做到間不容發,嚴密無縫。“我們的榫卯結構之所以能夠承重300斤,就是因為做得精準、合適,不緊不松。”
金紅強介紹:“大家都在談榫卯結構,但只有把它做精準了,才能起到榫卯應有的作用。否則,家具組裝后就會出現松動,既不耐用又無法收藏。如果不親自操作,人們很難想象榫卯嚴密與不嚴密會有什么樣的區別。有的榫頭和卯眼開得不準,無論怎樣接合都敲不到嚴密的程度,只能后期進行補救,最后既不美觀,又不實用,也影響收藏價值。榫卯結構做得是否用心,耗費的人工成本會相差好幾倍。”
為了保證榫卯結構的精確度,華龍紅木一般會使用機器制作傳統的雙榫結構。木工根據產品的圖紙尺寸,在凈料上畫出精確的用料尺寸,標出上下、左右內外的標記和榫頭、卯眼的精確位置,經過確認無誤后進入機器制作。對于特殊槽位,則要求用傳統手工制作。同時,要嚴格依照木料規格來確定榫卯的大小尺寸,對于用料大的部件,榫頭尺寸會相應開得較大,結構也會更復雜,制作精度和難度要求也更高。在榫與卯的結合上,美和實用功能一定要達到高度統一。
華龍紅木的榫卯結構,之所以能夠承受300斤左右的拉力,完全在于其榫卯結構的嚴密精準。金紅強說:“我們的榫卯結構很好地體現了力學原理。榫卯結構做得過緊,連接結構會容易出現崩裂;如果做得過松,連接結構在外力的作用下又容易松動,同樣會影響到家具的牢固程度和使用壽命。所以,榫頭和卯眼一定要把握好尺寸的精準度,使其連接得嚴絲合縫,牢固耐用。古人所講的間不容發,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