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在今天是一個充滿浪漫的日子,在古代卻是一個充滿憂傷的日子,【正人間、天上愁濃】。但,真只是一個愁濃的日子嗎?
關于七夕的傳說,傳的最多的莫過于牛郎和織女的愛情,其實愛情背后還有其他更多的傳說。
在男耕女織的古代,織女星是女子的代表。傳說織女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還是仙界的巧婦,會編織七巧云彩,很得凡間女子崇拜,于是凡間女子在七夕這天向天上的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夕乞巧,是民間的一個重要活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藍夜斗巧、投針驗巧等。
在五代,穿針乞巧活動就已非常熱鬧,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灸,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宮中的喜好代表著時尚,而穿針乞巧又是很多女孩中所期盼的,被效仿是很自然的事。七夕晚上,女子聚在一起穿針乞巧,《元氏掖庭錄》記載:【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穿九尾針,先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最先完成者先得巧,慢的人為【輸巧】,先者還能得到慢者的禮物,可謂先者先得,先者多得。
明清時期盛行的投針驗巧是穿針乞巧的變體,《帝京景物略》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手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入軸蠟,此拙征矣】。也就是說,針影是垂直的,即【乞巧失敗】;若針影成各種形狀,便是【乞巧成功】。
具體做法為:在七夕前一天,準備一個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鴛鴦水。【所謂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也有將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面盆和水需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
七夕這天,女子借助乞巧,祈求自己變得心靈手巧,愛情幸福美滿。相信有【仙界巧婦】之稱的織女會幫她們得償所愿。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