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走進商場會發現,以往高端氣派的東芝、日立、LG等品牌逐漸隱匿了身形,轉而讓華為、海爾、OPPO等替代。而赴歐美日韓搶購家電的風潮也日漸降溫,因為消費者發現,中國家電在國外商場也擺到了顯眼位置。如今放眼全球,日韓制造在逐漸走收縮路徑,中國制造開始全球崛起。
12月1日,海爾2018新品全球首發暨感恩月啟動儀式在青島廣電大廈隆重舉行,涵蓋冰洗空熱廚等多個品類的52款高端新品攜帶一年來的高端科技成果“井噴”亮相,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中國制造的“高精尖”蛻變。可以說,目前全球制造中心的接力棒正在從日韓向中國更替,中國制造如今在全球的地位如何?從感恩月上尋找下答案。
中國制造的低端印象正在向高端轉變
幾年前,談到中國制造,西方國家最大的聲音就是“Copy to China”,而今天,這一聲音則變成了“Kaobei from China”。據西班牙《世界報》報道,中國近年來努力重組工業結構,從數量時代向質量時代過渡,致力于超越德國、美國和日本。
細觀海爾感恩月的產品會發現,中國制造的底氣日漸厚重。能裝下一個“小超市”食材的全空間保鮮冰箱、現場表演“吞光”將霧霾房變氧吧的“空凈合一”自清潔空調,單角斜立高速旋轉中卻保持獨立的洗衣機等,一幕幕不可思議的場景被海爾落地為現實,多項全球首創科技正在為中國制造正名。
不只是海爾,如今走在國外,無論是街邊的櫥窗里還是商場內的展示區內,處處可見中國品牌的身影。與十幾年前的“Made in China”、貼上國外品牌標簽的出口形式不同,今天的中國產品不少是自主生產創造,真正標注中國品牌出口***。從貼牌到創牌,中國產品在國外的身份不僅僅是所有權的逆轉,更是代表了中國品質的真正崛起。
航空領域一直是美國的專長,然而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中國品牌大疆卻占據了全球80%左右的市場份額。美國的同行被逼到要么放棄硬件只做軟件,要么和軍方合作,開墾中國禁入的領域。以往談起高端家電品牌就會想到西門子、松下,如今中國家電品牌海爾不僅將產品銷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每分鐘讓125位***消費者成為海爾用戶,更是超越歐美日韓,連續8年蟬聯全球白電銷量第一。
深入交互用戶需求成為打開全球市場的鑰匙
放眼如今整個全球市場,無論海爾還是華為,都是中國品牌在世界的佼佼者。正如那句“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人,卻各有各的失敗”,成功的企業也有相似點,那就是緊密對接用戶需求。
華為在推出產品后,在系統內嵌入了“用戶體驗改進計劃”,其目的在于直接獲取用戶的真實需求,雖然對此有些用戶并不買賬,但不可否認,華為在“知己知彼”的狀態下一步步走向全球市場,成為中國通訊業的代表。
海爾則將“人單合一”商業模式在全球用戶層級落地,依托其建設的全球最大的線上開放式交互創新平臺——HOPE平臺,將用戶、企業、資源納入同一生態圈中零距離交互,之后再依托線下覆蓋全球5大洲的10大研發中心、24個工業園、108家制造中心,將全球用戶的需求落地為現實,從而誕生一項項驚艷全球的技術與產品,并在本次感恩月上呈獻給萬千消費者。
海爾的努力也帶來了全球用戶的認可,在***最具影響力的用戶交互平臺Facebook上,海爾的總贊數達到20萬、關注總人數達到19萬。而第二、第三位的兩個中國品牌只有兩千多的總贊數和關注總人數,海爾在Facebook社群交互平臺上的影響力是其近100倍。
提升品牌影響力是中國制造走向未來的關鍵
如今,中國制造在參與全球競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產業格局,這也倒逼制造業逐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升中國品牌在全球的高影響力及高附加值。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制造在全球的擴張不光是銷量和市場份額的占有,還經歷了從“貼牌代工”到自主品牌轉變的過程。比如,海信收購了東芝,聯想收購富士通個人電腦業務51%股權,長虹收購了三洋電視業務,讓中國家電企業增添了全球競爭砝碼。
談及這一點,不得不提及海爾。海爾是中國制造***創牌的代表,經過近20年的出海探索,海爾整合形成了形成了美國GE Appliances、新西蘭Fisher&Paykel、日本AQUA、卡薩帝、統帥等6大品牌,成為“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并且在感恩月活動中,海爾6大品牌集體發力,展示了其全球化的品牌影響力。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制造已日漸成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中國制造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擴大。不過,各企業在整合研發、供應鏈和全球渠道資源的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提高精細制造工藝水平,加強核心技術開發以提升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只有如此,中國企業才能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加“中國制造”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