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18年我國智能家居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0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8.86%,2022年將達到3,967.1億元。
一、有利因素
(一)工業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推動智能家居的快速發展
2017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明確,要以先導性應用為引領,組織開展創新應用示范,逐步探索工業互聯網的實施路徑與應用模式。在智能聯網產品應用方面,重點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領域,融合5G、深度學習、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滿足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機交互、安全可信運維等典型需求。政府著力推動工業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加強工業互聯網在智能家居產業中的應用,將有力推動推動智能家居的快速發展。
(二)物聯網技術標準有望整合統一
目前,智能家居市場入局者眾多,為自主研發的產品設置的接口、通訊等標準不盡相同,不同品牌之間往往難以順暢連接。這種各立標準的行為自然是為了讓自身在產業內形成壟斷,然而現實卻并不遂人愿,反而造成嚴重的碎片化現象,阻礙著整個產業前進的步伐。一些大企業已經有所覺悟,宣布共組物聯網聯盟陣線,透過信息共享加快物聯網通用標準制定的進程,物聯網技術標準有望整合統一。
(三)主力消費人群更偏愛智能家居
以追求時尚,張揚個性,享受人生內涵為消費特征的80后、90后成為職場的主力軍,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能力,是各個行業爭相搶奪的消費主體。這些年輕的客戶對建材、家裝、家居產品的需求絕不將就,而且他們更加青睞高端、個性化、智能化的家裝家居品牌,智能家居在這股主流消費驅動力帶動之下開始成為家居行業的主旋律。
二、不利因素
(一)智能家居設備的信息安全問題尚未解決
智能家居設備雖然能帶來便捷舒適的生活體驗,但大多數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容易被***,被他人遠程操控,導致用戶的信息被分享售賣。除了充當窺探隱私的“間諜”,被***的智能門鎖、智能保險箱很容易成了小偷盜竊家庭財產的“內應”。智能家居還可能被控制形成大規模“僵尸網絡”,攻擊網絡服務器,造成互聯網服務大面積癱瘓。
(二)缺乏創新
當前智能家居產品的用戶使用依賴度偏低,用戶反饋的問題集中體現在“產品不穩定”、“易損壞”、“部分功能無價值”上。現有的智能化產品,基本上停留在遠程控制這一初級層面。真正的智能化產品,應該具備感應能力、自適應能力及自學習能力。以此標準衡量目前的智能化產品,顯然達不到這一要求。目前的市面上的智能化產品,只能算智能化萌芽產品、初期產品。
智能家居產業市場規模預測
2015年,我國智能家居產業市場規模為403.4億元,同比增長41.0%;2016年為642.4億元,同比增長59.3%。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智能家居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0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8.86%,2022年將達到3,967.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