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印度的大街上,放眼望去,手機店大多打著小米、OPPO、vivo、三星的招牌,走進店里,一般也是這些品牌在售賣。在類似于蘇寧、國美這樣的連鎖店里,或許可以看到榮耀手機。這是嚴智君(化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描述的日常所見,他在印度生活工作多年,一直為某手機品牌做市場推廣,向某品牌老板直接匯報。
嚴智君的描述,與調研機構的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幾乎一致。據IDC報告,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784億部,華為5580萬部排在第一,市占率20%。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IDC報告顯示,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1820萬部,小米出貨量540萬部,份額接近30%。三星第二,vivo第三,OPPO的子品牌realme排名第四,OPPO第五。另一家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第二季度相關報告與IDC的排名一致,均未見華為系身影。
曾經,華為尤其是榮耀對印度市場是有野心的。榮耀總裁趙明在2018年時曾說,三年內要做到印度市場第一。那一年的第一季度,榮耀曾進入到印度市場前五。此后,榮耀似乎低調了許多。華為的目標也有所變化,2019年時,華為表示,要在印度先建立起品質第一的認知。
華為和榮耀在印度為何會呈現此種狀態?第一手機研究院院長孫燕飚認為,華為在印度相對“溫和”,少了在國內的“狼性”。華為方面則回避這個話題。
戰術選擇
盡管華為在2018年才喊出三年做到印度市場第一,但準備工作其實更早。
公開資料顯示,華為在2016年10月宣布在印度當地開始生產榮耀智能手機,當時還提出到2016年底要在印度與超過5萬家零售商進行合作,搭建覆蓋印度全國的分銷系統。
這些工作似乎并未立即見效。2017年4月1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對媒體說:“我們今年銷售增長很快,但印度市場不是我們最重點的市場,我們主要的市場還是在歐洲。” Counterpoint報告顯示,2017年 Q1,榮耀在印度市場的份額為1.4%。
但2017年10月,有媒體報道,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提醒華為,也要重視低端手機市場。
2018年10月,華為推出針對印度的新三年計劃。榮耀(Honor)品牌和華為(Huawei)品牌將在印度并行發展,榮耀推不同價位的手機,華為品牌主打高端品牌形象。并宣稱,未來三年要向印度投資1億美元用于發展雙品牌戰略,并開設1000家門店。
當時趙明對印度媒體說:“9個月來,我們實現了400%的增長。2018年全年,增長幅度將達到500%。這一成就正在鞏固我們的戰略。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到2021年華為在印度將成為第一。”
這一年,華為印度產品中心負責人王國棟表示:2018年的目標是完成品牌定位,將來還會推出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或可穿戴設備,“一旦我們建立起了我們的品牌,那么我們將帶來一切。”
據Counterpoint數據,榮耀在2018年第一季度,進入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前五名,份額約3.4%。但從2018年第三季度至今,一直未能再次進入前五榜單。
一位熟悉印度市場的人士提到,華為以榮耀在印度市場試水,曾經挖了很多其他廠商的人,但不到半年,團隊就開始收縮,原本挖過來的人,又開始后悔,并想回到原團隊。
在嚴智君的印象里,很少見過華為和榮耀在當地電視臺做過推廣類的廣告,線下的門店也較少。
一位分析師認為,“一直以來,華為在口頭上是高度重視印度市場的,但其在印度市場的策略似乎與現實相去甚遠,這導致其在印度市場始終難有突破。”孫燕飚也認為,華為還是不夠重視印度市場。
孫燕飚對記者表示,印度市場有其特殊性,線下零售商眾多,這一點與中國很不一樣,中國零售商不多,但有做得好的經銷商,一家經銷商手里有成百上千門店,比如迪信通等。在中國,擁有超過100家門店的經銷商有三四十個,但在印度,只有四五家。印度大多數經銷商手中只有五六個門店,線下渠道非常復雜。
“印度線下門店,大概有20萬個,平均每個經銷商大概有5個門店,那就意味著經銷商數量有4萬個,要去深耕這4萬個手機門店老板,得花多少時間?這個是需要時間累積的。所以OPPO、vivo那些人,天天飛來飛去,主要是去見經銷商。”孫燕飚說。
嚴智君則告訴記者,在印度,線下渠道占智能手機總銷量的75%,掌握線下渠道相當重要。
嚴智君回憶,他剛開始到印度時經常“掃街”,了解市場有多少家手機類型的門店,也要教代理商怎么跟門店打交道。他所在品牌剛來印度時,很多門店老板對該品牌的認識度較低,但就是掃街的方式硬談了下來,并慢慢打開了市場。
國產手機在印度打開市場的另一個成功經驗就是找代言人、砸廣告。
嚴智君回憶,2016年、2017年,為了在印度市場起步,國產廠商“真的是遍地撒錢”。
“我們看到,榮耀在印度市場并不是一個高投入、快產出的節奏。實際上是一種逐步投入、逐步上升的策略,沒像小米、OPPO、vivo去砸出市場。”孫燕飚說。
其實,趙明在2018年11月也公開表示,廠商們想不賺錢要市場很容易,但榮耀是既要發展,也要賺錢。“不賺錢就不可持續,這是華為的戰略控制點,我們印度的打法就是別急。”
嚴智君透露,在印度市場,手機價格越低,手機利潤越低。孫燕飚說,“OV通過砸錢砸出10%的份額,營收是多了,但最初兩年基本是不賺錢的。”
性價比的競爭激烈
據了解,小米在印度復制類似國內互聯網模式,走直營路線,一開始就占據一席之地。小米手機價位低,大多在1萬盧比以下,符合印度大部分群體的消費能力。
高配置、低價格是其最大優勢,很受印度人歡迎。在線上做成熟后,小米轉入線下,中國團隊、印度團隊的運營人員均較少,節省了很多人力成本。在線下,小米基本上找當地影響力較大的經銷商談,構建相當于專賣店的模式。憑借品牌的話語權,能夠與經銷商直接進行現款現貨的合作。
小米在印度的話語權有多強?嚴智君告訴記者,小米在未開展線下渠道時,線下也會有小米的產品在賣,是因為線下經銷商自己去小米官網上原價買下,在門店加價賣出,利用的是印度主流消費人群還不習慣到線上購買手機。而當小米最近兩年,全面開展線下模式時,跟當地大的門店直接談不走賬期,現款現貨,他們往往會同意。
OPPO、vivo在印度的人力投入相對較“重”,主要做代理商模式,跟國內的模式比較相似。與當地的代理商,進行現款現貨結算,代理商負責去把貨鋪設手機門店,承擔庫存風險。OV的總部人員負責在核心商圈、核心主流媒體,賽事活動做廣告,以此慢慢打開市場。現階段,與經銷商的關系還達不到像小米那樣,代理商仍不可或缺。
OV在每一個城市有自己的團隊。有一定銷量規模的門店,都會有OPPO、vivo招聘的當地人導購,由中國團隊來管理。嚴智君說,相比之下,同配置的產品,OV的產品價格可能比小米高。其中,給足經銷商利潤是導致價格有時稍高的一個原因。
realme則對標小米,走線上銷售模式。成立半年,在2018年第四季度就進入印度前五。
有業內人士分析,華為主打的mate系列和P系列,主要面向的是高端商務人士,價格偏高,在當前的印度市場當然很難占有一席之地。
“在同等價位上,(榮耀)沒有性價比的優勢,作為一個新的品牌,也沒有過多的廣告投入,宣傳也沒有做到很到位,很多時候,當地的一些手機店都不太認這個品牌。”嚴智君認為。
能否突圍?
中國在2012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印度在2019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這是國內手機廠商重視印度市場的重要原因。
“人口紅利在這里,”嚴智君認為,印度發展速度相比于很多國家更快,電商和在線外賣等互聯網商業模式,現在在印度火起來了。
嚴智君剛來印度時,想進行手機視頻通話,但經常卡頓,只好發單條語音來進行溝通,而現在已經可以流暢地進行視頻。他表示,這幾年見證了印度互聯網的發展,印度相關產業未來有增長潛力。
華為在國內市場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份額高探至50%以上,超過諾基亞在中國曾經創造的47%的紀錄。但華為在印度市場沒有拿到多少份額,美國市場又過于特殊。歐洲市場華為一向重視,不過,現在,歐洲市場也在收縮。如果丟掉印度市場,長期來看,華為亦面臨一定局限。
目前,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前五的份額總和超過80%,與國內前五大品牌的份額接近,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市場格局已定。
嚴智君認為,包括華為的國內的手機品牌在印度仍有希望,但該做的每項工作都不能落下,“這個東西不是把一個產品扔到市場上,印度人就會買,你要讓印度人知道這個產品是什么樣子的,得讓他們對這個產品感興趣,得有自己的團隊,得有自己的廣告,線上、線下的廣告都得有,這些投入是必要的。”
印度今年封禁了一些中國App、對中興、華為的5G設備也較為警惕。地緣政治的因素,對華為終端未來在印度的表現,帶來一定未知性。嚴智君對此擔心,印度希望減少對中國制造的高度依賴,多個行業已經受到影響。對于手機行業,他表示:“暫時沒有太大影響,但是我估計未來也會有影響。”
孫燕飚認為,“希望永遠存在,但現在總體來講,印度還處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期間,所以在這種不正常的市場,至少說華為目前在印度不會突進的,應該是處于這種保守的市場策略。今年的市場不好說的話,明年就更加不好說了,因為今年,華為還遭遇貿易摩擦的芯片危機。那么,我相信華為手機首先要妥善的、快速地去解決芯片問題,解決了手機業務的第一大問題,印度市場問題可能要排到后面了。”
除了解決芯片問題。孫燕飚還表示,華為如果還希望在印度市場進入前五,“光靠線上市場可能不行,畢竟線上市場已經有小米和realme這兩個比較強大的競爭對手。而線下則需要時間去積累、去突破”。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