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三大白電巨頭中,相比于美的、格力,海爾的國際化程度領先,日本三洋電機、新西蘭斐雪派克、美國GE家電、意大利Candy,接連的跨國并購,令海爾形成覆蓋全球的自主品牌矩陣。海爾的高端子品牌也讓對手羨慕,它旗下的卡薩帝已是國內一線高端家電品牌,近年從三星、松下等日韓企業手中搶去了不少中國高端家電市場份額,美的推出COLMO子品牌也是受其啟發。
不過,海爾的上市公司市值卻與另外兩家差距明顯。美的集團整體上市之后,大家電、小家電齊頭并進,近年收購德國庫卡又修筑了機器人與自動化的第二跑道,營收和凈利穩健增長,市值已超4000億元。格力電器的“混改”基本落定,治理機制將更完善,分紅預期更穩定,管理層利益深度捆綁,即將入主的高瓴還有望帶來智能化和電商渠道資源,令其市值飆升至超過3700億元。而海爾A股公司雖然已從“青島海爾”更名為“海爾智家”,突出智能家居的戰略方向,但市值僅為1200多億元。
這主要有產業鏈、治理結構、激勵機制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主力產品和產業鏈不同。海爾一直是國內冰箱、洗衣機領域的龍頭企業,市場份額多年穩居首位,但是因為一是空調市場的規模大于冰洗市場,一家可以有三四臺空調,但冰箱、洗衣機往往各有一臺;二是冰箱、洗衣機市場的品牌集中度略低于空調,而且安裝難度也低于空調,產品溢價低于空調;三是格力、美的還掌握了空調上游壓縮機的主要產能,而海爾并不擁有冰箱、洗衣機上游的壓縮機和電機主要產能,所以海爾的營收、凈利潤和凈利潤收益率低于美的、格力。
今年前三季,美的集團營收2209.2億元、歸母凈利潤213.16億元;格力電器營收1550.4億元,歸母凈利潤221.2億元;海爾智家營收1489億元,歸母凈利潤77.73億元。
其實,海爾有多產品線和多品牌的優勢。海爾的電熱水器與美的并駕齊驅,收購了GE家電后廚房電器產品線進一步完善;海爾已形成卡薩帝、海爾、統帥等高中低端品牌陣營。因為產品線多、品牌多,管理架構也多,又分布在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兩家上市公司里,反而影響了運營效率。
其次是治理結構。美的集團借整體上市的契機,完善了治理結構,形成大股東何享健、以方洪波為首的職業經理人團隊與戰略投資機構的三方勢力相互制衡的科學決策機制。格力電器原來是國有控股企業,今年借混改理順了治理結構,國資讓出大股東之位,未來公司將走向市場化、制度化。而海爾智家的大股東是海爾集團,海爾集團一直是集體所有制企業,如何進一步明確所有者主體,讓海爾上市公司有更清晰的治理結構,課題還有待***。
第三是激勵機制。相比于總部位于廣東順德的美的,總部在山東青島的海爾,管理團隊的薪資水平相對較低。海爾集團的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是一位管理大師,通過創立“人單合一”的管理制度,推動小微企業發展,讓員工更多直接面對市場,并從創造的市場價值中分享收益。青島海爾過去也實施過股權激勵制度,但是相比之下,海爾管理團隊的激勵機制還需更加完善和到位。
也許海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未來張瑞敏如何交接班。海爾集團的總裁、執行總裁已分別由周云杰、梁海山兩位“少帥”出任幾年,預計他們將來會聯手接班。2019年張瑞敏剛好70歲,未來他一旦退休,海爾管理層的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如何銜接,也到了該考慮的時候了。
格力電器此次混改,管理層首次成立了合伙企業,并成為未來新大股東珠海明駿投資的合伙方之一,而且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管理層合伙企業中控股95.2%。這樣,未來即使董明珠退休,她也可以通過所持股權,在董事會決策中發揮作用,并享有未來公司成長的收益。
海爾集團的高層近年也成立了多家合伙企業,如果海爾智家借海爾電器的私有化,實現智能家居業務的整體上市,并把治理結構、激勵機制的短板也補上,那么海爾的市值迎頭趕上也是可以期待的。
總之,家電是中國市場競爭最充分、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資本的民營化、治理結構的制度化、管理架構的扁平化將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