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全國各地的企業接連復工。
疫情的陰霾尚未完全散去,回歸辦公樓的上億人飲食成憂,吃什么才安全,成為了一大難題,團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為了低迷餐飲業中的一匹“黑馬”——根據公開數據,預計其2020年市場份額和市場規模都將再創新高,接近1.7萬億元。
當中式快餐品牌老鄉雞等餐飲巨頭,搶先闖進這片藍海之后,做內容起家的趣頭條、快遞行業的龍頭順豐以及視頻平臺愛奇藝等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踏足而入,打算分塊“蛋糕”。
于是,這一長年占據著餐飲市場1/3份額的細分行業,在“黑天鵝”飛過之際,被資本的力量帶至了聚光燈下。
不過,以“團”之名,誰能搶占C位仍是問號。
跨界巨頭催熱團餐市場
在3月初收到復工消息后,不會做飯的劉瑞雨犯了難,疫情仍未完全結束,她對外面的堂食餐廳并不放心,所在的這家上海私企又沒有企業食堂,“在公司怎么吃飯呢?”
令劉瑞雨慶幸的是,很快,她收到了行政部門發布的通知,“返回公司后,公司統一安排團餐外賣,請同事們佩戴口罩分批次領取。”
事實上,和劉瑞雨所在的企業一樣,復工以后,許多沒有企業食堂的寫字樓,以及雖設有食堂卻尚難開放的企業,都以團餐外賣的方式,解決了員工的用餐問題。
于是,“黑天鵝”為團餐提供了一個消費培育期, “用餐安全”的理念已成為一大共識,多地政府更是直接鼓勵企業進行預約式網絡訂餐。
需求激增的刺激下,企業團餐這個巨量的螞蟻市場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團餐市場規模高達1.5萬億元,占整個中國餐飲市場的33.23%。預計2020年中國團餐市場規模將增長12.67%,屆時中國團餐市場總規模將達到1.69萬億元,餐飲市場的占比將提升到35.65%。粗略估算,團餐的體量大約為在線外賣的6倍。
外賣巨頭反應迅速:早在剛開始復工的2月中旬,餓了么就在全國推出“企業團餐安心送”;美團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CBD較集中的地區,發起“放心工作餐直供”的活動。
在專攻的領域里大展身手,外賣巨頭們的選擇并不難理解。不過,令人有些驚訝的是,物流巨頭順豐、趣頭條和愛奇藝等互聯網科技公司,也盯上了這塊“蛋糕”。
豐食小程序部分入駐餐飲商家
“在疫情之前,公司就引入了庫盒這個平臺,但并非員工用餐的唯一選擇。疫情之后,因為主打智能炒菜機的庫盒可以避開人員接觸感染,又可以通過小程序提前預定,而且公司也會發放優惠券,庫盒就成為了大家的主要用餐途徑。”在趣頭條上海總部工作的Annie告訴鋅刻度,稍早些時候,趣頭條扶持的、主要面向城市白領階層的庫盒就已悄然發力。
啟信寶的工商信息顯示,庫盒背靠的深圳飯立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為趣頭條創始人兼CEO譚思亮。其擁有完整供應鏈的餐飲自營服務平臺,服務范圍涵蓋了從餐飲制作、包裝到最后的配送環節。
鋅刻度打開庫盒的微信小程序發現,其配送范圍限定在一些合作的企業園區和相應的企業樓層,餐飲服務范圍包括午餐、下午茶和晚餐,訂餐時間局限在工作日期間。目前,其服務的企業園區集中在深圳和上海,收錄相關企業地址已超過200個。
很快,“物流一哥”順豐也伺機而動。有備而來的順豐推出了企業團餐平臺“豐食”,專注于企業團餐,為企業提供集體預約訂餐、集中配送,無接觸安全送餐服務。
盡管順豐同城最近公開回應稱,“豐食”項目做得很輕,本身沒有上升到公司的戰略層面,甚至不是順豐同城的重點業務。但踏足而入之后,大概沒人會輕易放棄這塊億量級的蛋糕。
此外,日前,愛奇藝也于5月成立了“北京格芮馥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試圖在團餐市場分一杯羹。
困局之下,難爭C位
“黑天鵝”的契機和資本的力量,讓聚光燈持續打在團餐這一尚未被完全開發的藍海。但看似平靜的藍海之下,其實早已風起云涌多年。
只不過,與其他餐飲賽道不同,心有浩瀚卻鮮為人知的團餐行業在餐飲業實屬特殊。與社會餐飲不同,團餐供餐需求穩定且巨大,對食品安全、機械化程度、標準化程度、后廚設備、供應產業鏈方面有較高的要求。
因此,傳統團餐的復雜之處和封閉性人皆聞之。
“相較于社會餐飲,團餐企業往往更關注資源與關系,需要通過競標、談判獲得飲食專營權,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痛點。”中國團餐專業委員會委員艾青就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市場分散,頭部不夠拔尖,中腰部企業少,一直都是這個行業的痛點。
在種種背景之下,盡管團餐的市場份額占了餐飲業大盤的四分之一,卻被散落各地的數萬個螞蟻企業分食著。與世界級的團餐巨頭比,美國和日韓團餐前五強的市場集中度高達60-80%,而中國團餐前百強的集中度僅5%。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團餐企業的數量在10萬家左右,其中,頭部團餐企業的營收早已破億,而其它巨量的長尾團餐企業,其年營收也不過在數萬到百萬之間徘徊,甚至不乏團餐企業面臨著經營不善甚至虧損的局面。
因此,即便互聯網企業的涉足或許能讓團餐市場有所變化,也并非所有人都能乘勢起飛。打破行業困局之前,爭搶到這場團餐之爭的“C位”,并非易事。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企業有著天生的優勢。因為,團餐行業通過互聯網轉型升級的苗頭正在發生。
“圍繞整個團餐產業外延市場,包括團餐產業所形成的供應鏈體系、品牌體系、信息化和數據能力等所帶來的新增市場潛力,更將遠超于行業整體收入規模。”作為資本方代表,螞蟻金服相關負責人曾點破資本方爭相布局團餐市場的玄機——巨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新模式和新技術帶來的新市場前景,才是這些互聯網企業們的野心所在。
“通過‘互聯網+’賦能團餐企業,可以大幅度提升其運營效率,其實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團餐企業通過互聯網技術,開始探索產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制作智能化、采購集約化、食安標準化和人員的職業化等。”資深團餐經營者劉輝(化名)告訴鋅刻度,很多本土傳統團餐企業有著天生劣勢,即規模普遍偏小,而且大多在特定區域內經營,還沒形成產業帶。
“這就是互聯網團餐企業的機會,這些互聯網企業可以借助資本和科技,加速團餐市場的變革,并打破常年魚龍混雜的封閉局面,擺脫場地的限制,采用更加靈活機動的方式,有效降低成本,進而以品牌撬動市場。”劉輝稱,在互聯網企業的推動下,團餐行業的集中度或許也將進一步加強,獨角獸就有可能誕生。
疫情結束后,“團餐”還是最優選嗎?
不過,相較于長遠的發展,眼下的團餐平臺們有著更需直面的問題——在疫情期間,團餐需求短時期內大幅提升,但當疫情逐漸穩定,需求也正逐漸回落。
5月初,劉瑞雨所在的公司停止了團餐供應,員工開始分批次點外賣或自行帶飯。
其公司行政Monica告訴鋅刻度,“因為國內疫情逐步穩定,固定的團餐實際上難以滿足不同員工的需求,也確實會增加公司行政員工的工作量,所以公司在征求了員工意見后,決定恢復自行用餐。”
“其實團餐的口味確實有些單調,品類也沒有外賣平臺上多,之前因為安全需要,大家還可以理解。但是疫情慢慢穩定,外賣平臺上的很多商家恢復營業,自行點外賣的同事也越來越多,再點團餐就沒什么必要了。”劉瑞雨認為,團餐不過是一個過渡期的選擇,不會成為同事們的長久偏好,“畢竟大家現在不僅想吃飽,也想吃好。”
劉瑞雨公司的團餐
與此對應的是,不少在疫情期間跨界做團餐的堂食企業,也大批回歸堂食業務。疫情之初,品牌餐企巡湘記因不能開放堂食,也曾瞄準團餐這一市場。為承接企業團餐,巡湘記成立專門團隊,設計了團餐菜單、購買全新包裝盒,同時對服務流程和業務流程也進行了調整。
但在3月初,巡湘記創始人歐陽俊平發現團餐業務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傳統中餐還是需要以堂食為主。”于是,他決定立即回歸堂食,回歸顧客體驗。
這些不過是縮影——伴隨疫情穩定,一批因疫情而涌入的消費者和品牌餐企,都正用腳投票,離開團餐市場。
那么,在特殊時期被看好的“團餐”賽道,在疫情結束后還能符合跨界而入的互聯網企業的期待嗎?
“雖然疫情后期的需求會有回落,但團餐的需求依然是長期存在的,畢竟疫情之前,這就是一個巨量市場。大部分企業、學校、工廠等,對團餐的需求是固定的,并在2018年就破了萬億。”劉輝認為,眼下的需求回落是正常的,跨界企業也必然早有心理準備。
“我國團餐企業雖然起步晚于常規社會餐飲,但只要團餐的新邏輯和產業結構搭建完成,格局則有可能大變,而此時入局的互聯網巨頭則有可能成為推動變局的力量。”劉輝稱。
那么,這些互聯網企業能否真的實現“彎道超車”,將這個高達萬億人民幣規模的賽道,引向新的賽季?時間自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