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財務數據來看的話,海爾智家的盈利能力還差的很遠。2020年第三季度,海爾智家凈利潤80.19億元,相比于美的221.94億元、格力137.92億元,海爾在凈利潤的體量上就相差很遠。另外,海爾智家毛利率28.03%,凈利率卻只有5.19%,不足美的、格力的一半,可見海爾智家的成本管控能力相對較弱。
海爾的成本問題主要源于他的平臺結構。海爾集團旗下兩大平臺獨立運作,分別是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從業務角度來看,海爾智家的產品主要為冰箱、冰柜、廚電、空調等,海爾電器的產品主要為洗衣機、熱水器及凈水器等。但這兩個平臺制造環節、銷售渠道環節拆分開來,相對獨立得進行運作,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成本。
不過,海爾已意識到了雙平臺的問題,7月30日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宣布私有化海爾電器的方案,本質是海爾智家收購海爾電器。私有化完成后,海爾電器將從香港聯交所下市,成為海爾智家的全資子公司,這也意味著,海爾集團的兩大平臺將合并為同一平臺。
對于此次海爾電器私有化,價格高出私有化交易的溢價水平,市場認可度很高,資本市場表現良好。從7月30日至今,海爾電器累計上漲超過40%,而對于海爾智家的股東來說,短期來看海爾智家2019年的模擬歸母和非EPS將會有一定的攤薄,但這部分攤薄將會在未來雙平臺的協同效應下抵消。私有化公告顯示,公司承諾未來三年股息支付率將逐年提升并最終達到公司當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40%。
那么,隨著私有化進程的推進,海爾的盈利能力能夠改善嗎?
2020年海爾智家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費用優化,客戶端、用戶端、員工端數字化工具的應用提升了全流程效率。上半年,公司持續擴大統倉統配覆蓋范圍,通過反向定制爆品搶單等模式,將產品SKU效率提升至97%,物流配送及時率提升至99.5%,流程系統使用效率提升至83%,不良品率下降94%。而且,在數字化轉型基礎上,第三季度總部組織優化(人員精簡)30%,小微優化20%,預計第四季度將再優化10%。因此,產品成本與人員成本在數字化轉型下得到了有效控制。
另外,海爾集團旗下兩大平臺合并,產銷渠道實現統一。過去生產、制造由于雙體系造成的浪費會得到解決,消費者在不同渠道以及銷售之間的對比花費精力也將減少,因此業務之間的內耗將下降。隨著研發、生產、渠道等資源的進一步整合,一體化協同效應將會突顯,疊加數字換轉型帶來的效率提升,成本得到控制,盈利空間也能夠得到改善。
從產品方面來看,海爾智家的冰箱、冰柜、空調與海爾電器的洗衣機、熱水器等整合后,交叉分類減少,產品品類精簡,海爾智家將能夠進一步優化產品組合,加強各細分市場的定位。以空調為例,海爾的空調市場份額比美的、格力差得遠,但近年來開始改善。去年空調SKU減少15%,今年繼續下降了10%,隨著生產流程的優化和效率提升,空調的成本端會持續優化。公司表示,“未來資源會往空調傾斜,把空調的路子理順。今年第三季度空調實現盈利,去年略虧。第四季度來看,去年受價格戰影響有損失,但今年價格較穩,再加上公司本身規模在增長,第四季度會比去年改善。”可見,公司對空調領域加大重視,對未來發展情況也有清晰的判斷。
不過,未來家電智能化趨勢明顯,公司面對家電新勢力能否保持競爭優勢呢?
對于海爾的智慧家庭物聯網形態,海爾集團首席技術官劉建國曾表示,“海爾和一般的互聯網公司不一樣,從產品的設計到供應鏈的管理,從智能制造、物流管理、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到售后服務,海爾進行了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尤其在智慧家庭領域,以AI和IoT技術為核心,實現了從電器到網器、從智能家電到智慧家庭的轉變。”未來在智慧家庭方面,公司還會持續投入,研發上的支出也會加大。
然而,目前海爾在做的各個細分領域,小米也都在滲透,而且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鏈起步更早。今年六月份雷軍一條關于智能家居的抖音走紅網絡,從客廳到廚房,再到臥室,雷軍演示了智能家居的使用場景,讓小米的智能家居由抽象變得具體,而且與消費者更加貼切。而小米物美價廉、高性價比形象也對競爭者的成本管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同時,海爾的另一大競爭對手美的也加強了成本的管控,通過T+3戰略實現按需供貨,也就是基于客戶訂單滿足的補貨模式。這樣的模式能夠降低庫存,去中間化,還能拉近客戶距離,以最少的資金驅動最大的業務增長。如此看來,大家電以及智慧家居領域的競爭加劇對海爾的成本要求再次提高,再加上海爾KA與電商都在要求高毛利率情況下,海爾的成本壓力顯著增加。
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海爾電器私有化這一項目,對海爾產品的整合是有利的,不論是產品結構還是股權結構都更加有條理。而且過去雙平臺運營所導致的成本問題突出,私有化和數字化一同發力,在成本上能夠實現一個較好的管控。但美的等競爭對手的成本管控力度也很大,家電新勢力很強,一些品牌更深入消費者,在消費者群體中較受歡迎,這么看來,未來家電領域的競爭可能進一步加劇。”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