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于行業發展成熟程度高,家電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尤其是空調行業,準入門檻更被提升至千萬臺級別。在這種背景下,近期居然有不少新軍宣布加入競爭,先是某中山品牌推出“共享空調”,接著小米又跑來攪局,推出智米空調。
當然,這兩家企業以此種方式宣布進軍空調業,實在也掀不起多大浪。但今年空調業確實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改變,那就是無論一線、二線、三線空調巨頭均爭先恐后地開啟了新一輪的產能賽跑。比如海爾近期稱,其通過新建基地和現有互聯工廠升級等方式,已有1000萬套產能落地,主要分布在膠州、鄭州、武漢、合肥等地。長虹空調也計劃新增420萬套空調產能。上周,美菱電器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長虹空調計劃投資10.9億元在綿陽經濟開發區實施搬遷及擴能升級項目,最終建設形成年產420萬套空調的生產基地。而去年底,奧克斯空調也已宣布投入23億元建設智能化工廠,計劃于2017年底投產;另外,大量的中小品牌呈現出幾何式的增長態勢,月兔、美博、索伊、韓電等也在加快自己生產基地的建設。
大家爭相進行新一輪“跑馬圈地”,要一分為二來看。對那些實力型品牌而言,如果產能跟不上,即意味著要被甩出主流之外。空調行業的競爭已實質上進入寡頭時代:目前格力空調內外銷一年大約在3000萬臺,美的空調在2000多萬臺的水平,加之今年海爾、奧克斯都號稱突破1000萬臺,那這4家空調內外銷就達7000萬臺。從這里可以看出,“產銷千萬臺”已成為加入主流競爭的基本門檻。此前海爾就是因為產能被格力、美的遠拋身后,而使其行業第三的寶座屢被其他二線品牌強力挑戰,這就不難理解二線品牌必須重新構建規模優勢,才不會被“三振出局”。
而對中小品牌空調而言,他們意圖東山再起,主要是看到了空調行業已行進到“智能化升級”這個風口。通常來講,每當行業迎來革命性的技術或全新的盈利模式之時,也是行業彎道超車的良機,小米顯然就屬于此例,月兔、美博、索伊、韓電等在建廠線也是以智能產品線為主。海爾、長虹等也不例外,其中,海爾直言“新增產能是為了滿足智能空調的大規模定制需求”,長虹空調也稱,全線生產線將對標工業4.0進行全面智能化布局。
此外,就行業生存環境而言,2017冷年,“靠天吃飯”的空調行業也因為全國持續的高溫天氣而令不少處于頻死邊緣的中小品牌得以喘息,甚至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今年8月1日,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2017冷年空調市場報告顯示,國內空調整體市場規模已達5060萬套,同比增長15.65%,也難怪格力電器總裁黃輝會用2017年是“空調行業近十年年景最好的一年”來形容了。
不過,筆者也忍不住提醒空調廠商們,好年頭固然可以“招兵買馬”,但同時也要警惕壞年頭時不要跌進“產能過剩”的陷阱里,應及早做好籌備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