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2022年的國內空調市場尋找幾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那么TCL空調定然是其中之一,這家在業內率先將戰略路徑錨定在“無新風 不空調”的空調企業,進入2022年在行業發展壓力大的大環境下,將持續增長的勢頭演繹為一種發展常態。
事實上今年國內空調市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原材料價格高位盤整帶來了沉重的成本壓力,房地產市場再次走低壓制了新生需求的市場空間,商業場景分化提高了終端覆蓋難度,存量化博弈之下紅利機會的稀缺, 所以業內對2022年前五個半月國內空調市場銷售量同比下滑28.3%并不意外。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TCL空調在前五個多月的銷售量卻同比增長了31.9%,這種勢頭在“618”期間得到了進一步的延續,將逆市增長展現得淋漓盡致。
TCL空調“618”電商全渠道增長98%,京東銷額行業Top 3
前五個月已經呈現出同比高增長勢頭的TCL空調,在“618”期間持續高歌猛進。據了解,今年“618”,TCL空調在電商全渠道同比增長98%,相應份額同比增長100%。其中,京東618巔峰28小時,TCL空調穩居京東家電空調銷售排行榜行業Top 3;蘇寧618當日銷售額,TCL空調同樣進入行業三甲。
根據京東自營空調618戰報顯示,TCL新風空調是今年國內空調市場“6.18”期間的爆品,成交金額穩居行業Top 3,在京東新風空調TOP 10單品榜單中,就有三款TCL新風空調,其中TCL新風空調小藍翼Ⅱ2匹位列第2位。
值得一提的是,靚麗的銷售數據也讓TCL新風空調小藍翼Ⅱ系列大放異彩。2匹新風空調在電商全渠道銷售量和銷售額提升10倍,實現雙冠王。其中,TCL新風空調小藍翼Ⅱ銷量突破10000套,TCL新風空調小藍翼Ⅱ2匹銷量突破3000套。
TCL空調,全面聚焦新風賽道
把視野回溯到一年多之前,2021年的3月26日,這個日子可以視為是TCL空調這么多年以來的一個發展拐點,TCL空調不僅在這一天于北京發布了業內首款免擴墻孔大新風量的新風掛機即“小藍翼新風空調”;同時,TCL空調正式升級全新的價值主張“懂你的健康空氣專家”,聚焦新風賽道,由此而拉開序幕。
此后,“升起小藍翼 滿屋新空氣”演化為TCL空調代名詞之時,也發酵成為行業的一個熱點現象。TCL空調對新風功能產品的迭代比外界想象得還要快,僅僅一年時間,圍繞用戶不同需求,TCL空調形成了全冷量段、全價格段的新風空調產品系列陣容,包括1~2匹掛機、2~3匹柜機在內的十余個產品型號,率先成為全行業新風產品系列最齊全的品牌。
進入2022年后,TCL空調對新風空調賽道的聚焦策略對外體現得愈加明顯,2022年2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何雅玲教授擔任鑒定委員會主任的行業最頂級權威專家組,一致鑒定TCL新風空調技術在“大新風量、低噪音”、“空氣質量實時顯示控制”、“發明小藍翼實現恒溫舒適效果”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幾乎是在同時,TCL空調對外宣布,其所生產的TCL品牌空調產品未來將把新風功能作為標準配置,5年后中國市場不再銷售無新風的空調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幾年TCL空調在全球市場的產銷規模已經居于全球前四,穩定在1000萬套以上。回顧今年1至5月份的中國空調市場,TCL空調是前五大品牌中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銷售規模高位高增長是當下TCL空調的直接寫照。
TCL空調憑借新風技術創新,創造增量
不僅僅是空調產品,其實泛家電領域今年國內整體市場的走勢都不理想,幾乎都處于存量化博弈態勢,正如新風功能之于空調行業一樣,細分化成為了多數家電產品尋求存量空間的趨向所在,而細分化則對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競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現如今的國內空調市場,新風已經是一個關鍵詞,無論是頭部企業還是主流品牌,都把新風作為了產品功能創新的重點,TCL空調優異的市場表現也給其他品牌樹立了一個標桿,不過,TCL空調在新風類產品上構建的技術壁壘及其所形成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短期內難以被復制和超越。
一方面,TCL空調圍繞著新風賽道所進行的技術創新形成了一個全面型解決方案體系,從今年2月27日被鑒定為“國際領先”的新風技術就可以看出,TCL空調在新風類產品上,將領先技術覆蓋了超大風量、極致靜音、智慧交互和健康空氣質量等等多個維度;另外一個方面,即便是在新風這一微觀技術領域,TCL空調的小藍翼Ⅱ系列也應用了多項核心技術,其中就包括分流錐整流降噪技術、新風管減阻增流技術和耦合降噪技術等等。
事實上,TCL空調近幾年以來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一直在加大,成果也頗豐。據了解,TCL空調目前的技術研發團隊超過了1000人,擁有專利2680件,其中發明專利320件;與新風相關的專利就有110余件,發明專利13件。
業內人士表示,在今年空調市場承壓的大環境下,TCL空調以國際領先的技術實力聚焦新風賽道,憑借“新風”逆市向上,是推動行業發展的為數不多的亮眼品牌。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