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新詞語,但不是一個新事物。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始終沒有停止過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看作是以往改革理念的拓展與延伸,本質上是源于中國經濟現實的理性思考與戰略決策,而并非西方所謂的“供給主義”在中國的政策應用。對于木門企業而言如何響應時代的號召,著手供給側改革呢?
響應時代的號召 木門企業如何著手供給側改革(圖片來源網絡)
一、完善監控環節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控制成本,先得有成本控制的標準和監管機制,這才能使控制有個度,否則的話還是“瞎子點燈白費勁”。木門木門企業需建立科學、規范的成本控制和監管機制以及控制程序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應制定相應的規范和程序,讓每個成本控制的參與者知道該怎么去做,要達到什么效果和程度,讓他們有個方向和目標,不然的話,即使天天嘴上談成本控制,到頭來還是于事無補。
二、提前制定相關預算
很多木門企業都實行公司整體和部門預決算制度,對于木門木門企業引進這一制度更是大有裨益。它可以預估每個部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成本和費用支出,把生產成本控制措施落實到具體的人、具體的崗位、具體的事情上,做到人人肩上都有成本指標。某個款式需要多少原材料、多少輔料,每個部門需要多少辦公消耗等,定額要一清二楚,決不能模糊。
三、定期組織內省
控制成本應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監控。成立內審部門,加強內部成本審核是要對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各項支出進行嚴格的審核,確定其合理性,并進行反饋。不僅僅要成立內審部門,還需要導入一個能協調地計劃、監控和管理木門企業各種成本的全面集成化系統,以協助木門企業的各項業務活動都面向市場來運作。對于控制采購中的“灰色地帶”,建立完善的預防和監控體制,塑造供應商、公司自身、采購人員的多方信任業務環境,在有效避免灰色現象的同時,降低了采購成本,提高了采購效率。
四、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決定成敗”,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設計、生產、品質、庫存、再到產品銷售,成本控制貫穿到每一個環節。而每個環節的成本控制都必須從細微之處著手,木門企業中大量的損失往往是由不注重細節所致,往往丟了就丟了,不覺得可惜,日積月累,那將是一個令人汗顏的數字。因此,培養全員成本意識,努力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優良風氣,這種風氣的形成需要木門企業高層領導和員工共同來推行。
五、信息溝通流暢化
除此之外木門企業還要加強信息體系建設,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打造物美價優的有效供給。加強信息體系建設,目的是保證生產者之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木門消費者之間信息的對稱性,減少決策的盲目性和片面化,特別是讓消費者有渠道得到關于木門商品與服務相關的全面信息。
推進供給側改革,并不意味著對需求管理的放棄,現階段我國的人口紅利還未完全消失,改革開放紅利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仍在釋放,木門企業在改革潮流中,掌握市場變化需求,及時調整企業政策方針,努力去適應時代變化,力爭不被行業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