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周精神:貴族氣派
中國敲擊樂器萌芽于夏商之際,成型于西周,到東周至于極盛,成為那個時代樂器的主力軍。
《詩經》中提到的樂器名目近30種。在這類樂器最重要的、最具音樂性的只有三種:鼓、編鐘和編磬。到目前為止已經出土的先秦樂器中,也數這三種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所以說是那個時代樂器大家族的主體,是表現商周精神的先秦音樂靈魂。
在那時因為音樂被用于祭祀,所以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便突出起來,這就是自然導致樂器的一些變化,決定了一些特征。
首先是樂器形制上的完備,無論是鼓、編鐘和編磬,都是在東周時即已定型。就體積方面敲擊樂器是最龐大的。因為龐大的體積才能夠造成一種威勢和壓力,以強化聽者對神靈的崇敬和膜拜。再就音律方面:這時的敲擊樂器發展得也很完善。編鐘不僅定音準確,而且能在一鐘上敲擊出二個關系為小三度或大三度的樂音。宗教的活動離不開編鐘等敲擊樂器,才使得當時的統治者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其規律,使其達到如此高超的步。
這類音樂的欣賞主體全都是王公貴族,他們的高高在上、養尊處優,造成他們所特有的矜持傲慢的作風。影響并形成了鐘鼓之樂的特殊風格;從容不迫悠閑矜持的貴族氣派。所以以鼓、編鐘和編磬為代表的敲擊樂器是商周時代精神情趣的最集中的體現為先秦樂器中的主體。
2、鼓:大將軍的號令
在中國音樂的演奏中,鼓就好象一位大將軍在不斷地發號施令,來調節整個樂隊進行的步伐。
鼓最早可能源自陶制的缶、甕之類食器。木制的鼓腔代替了陶制鼓腔,材料與手工的精致代替了以前的粗陋,鼓便成為了純粹的樂器,并得到了定型。
目前能夠見到的鼓的最早的實物遺跡:是出土于距今4400年的山西襄汾縣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鼉鼓,高100.4厘米, 鼓腔用樹干挖成,呈長圓臺形,表面飾有彩繪。原蒙鱷魚皮,已朽壞,此鼓為夏代作品。
在先秦,鼓主要用于軍事和舊祭祀音樂。用于軍事時,鼓主要起發號施令、鼓舞士氣的作用;用于音樂的鼓,雖然性質不同,但功能卻是一致的,都具備指揮的作用,在樂曲的演奏中鼓起著標示節拍,統一節奏,使全曲的進行張弛有度、秩序井然的作用。宛然一個指揮若度、一令千鈞的大將軍。
3、編鐘:王公貴族的聲氣
鐘可能起源于木竹或陶制的器皿。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鐘是一只新石器晚期的陶鐘,長方形,中空,有手柄,形制頗類似商代的鐘。
然而在“純銅時代”和“青銅時代 ”先后出現過銅鐘,才使鐘真正具備了音樂功能。一套編鐘的枚數差異較大,有6枚、7枚,有十幾枚,還有36枚的和65枚的,均按照音序有規則地掛置在鐘架上,演奏時用棒錘敲擊鐘聲來得到一定音高的樂音。
編鐘具有完整的音序,能夠演奏出歌唱般的旋律,有“歌鐘”之稱。它的音色沉著而又清脆,厚實而又短促有力,穿透力強,是一種極富音響魅力的樂器。
它的出音從容不迫,張弛有度,具有天然的高貴氣質和紳士風度。作為王公貴族所專享的樂器,正好直觀地體現了他們那悠閑雍容、矜持華貴的貴族氣派,加上龐大的鐘架鐘群,錚亮的鐘身,再配以舞臺上的燈光色彩,就又增加了一種輝煌和典麗,給人以神秘的幻想和陶醉。
4、編磬:大家閨秀的風韻
先秦時另一種演奏旋律的敲擊樂器是編磬。編磬大致始形成于商代,一般3--5枚為一套,音列非常簡單。它的低音洪亮厚實飽滿,類似于鐘聲;高音清澈細潤,有如叮咚之玉聲,音色優美動聽。編磬多為石制;形狀是板狀,是實體,無空腹共鳴腔。玉石的質料使磬的聲音清澈、脆亮、細潤。它在體積上比編鐘要小,在工藝裝飾上也比編鐘精致多彩;有彩繪,刻紋樣多花卉和鳳鳥型。可見編磬體現了大家閨秀的風韻,屬于女性的陰柔之美。
在器樂合奏《月兒高》《平湖秋月》等樂曲中,就用了編磬這一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