镈鐘
虎鈕淳于
音樂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很特殊,它通常不是作為一種娛樂性的藝術被欣賞,而是作為封建禮教的一種象征和個人的藝術修養而被重視。周公制禮樂定天下,樂就是施行王權教化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能夠節有度,守有序,是周朝盛德的象征。士大夫必須具備的“六藝”中,“樂”是重要的一項。
在中國,樂是和禮并列在一起的,地位很高。在行使各種大禮的時候,都必須有樂來伴奏。中國古代的樂器可分為金、石、木、絲、匏、革、竹、陶這八音,這是根據樂器的材料來區別的。其中金是指金屬,最重要的是指青銅樂器,因為在眾多的金屬里,銅的發音最為清脆,最為悠揚。用銅制作成的樂器是打擊樂器,看似復雜,但可以分為鐃、鐘和淳于這三種。
鐃、丁令、鐸這三種樂器算是一類,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器口朝上,下部有長甬,甬內裝上木柄,插在器座上。奏樂時用棒或錘敲擊鐃口,鐃就會發聲。大鐃所發之聲渾厚,小鐃所發之聲清越,把不同大小的鐃組合起來,就是編鐃。丁令又叫鉦,是略小的鐃,由人手持其柄,拿在手中用錘敲擊。鐸更小,內裝有一只小環,拿在手中左右搖晃,環就會擊中器身而發聲,它仿佛是現代手執的搖鈴。以后被倒過來,成為宮殿和廟宇檐角上懸掛著的鈴鐺,隨風吹時便會發出聲響,被稱為懸鐸,又稱鐵馬或驚鳥。
古人把鐃倒過來就是鐘,懸掛在器架上敲擊,以便得到更加清澈的音響。由于懸掛的方式不同,所以就產生了甬鐘、鈕鐘和镈鐘這三個不同的品種。
甬鐘的得名是因為有甬。甬是鐘上部那個長條的柄,圓柱形,中間突出一圈叫旋,旋上部有孔,是供系繩的。甬上鐘下被懸掛起來呈前后傾斜狀,人們用棒撞擊大鐘,用小錘敲擊小鐘,使鐘用慣性搖擺,鐘聲則激越清脆。
鐘的上部是鈕的稱鈕鐘。最初的鈕僅僅只是一個環,供懸掛用,以后變得復雜而繁縟起來,添了許多紋飾。鈕鐘的鈕是長形的,如果是寬扁的,又加上了許多紋飾的就是镈鐘。鈕鐘和镈鐘在懸掛起來時呈垂直狀,無論是用棒撞還是用錘擊,鐘體的搖擺幅度都不如甬鐘那樣大,但發出之聲卻是相近的。
一組編鐘中,可以既有甬鐘也有鈕鐘和镈鐘。但甬鐘下部的口呈弧形,而鈕鐘和镈鐘的口卻是平的。
與鐃、鐘外形基本相近的青銅樂器是淳于。淳于不是普通的打擊樂器,而是軍樂器。淳于也是平口,形狀像鐘,但卻是上粗下細,上部有鈕,可供懸掛。江蘇丹徒出土的一組淳于呈不對稱的偏傾狀,如同人的額頭一樣突出于前,正面裝飾的紋樣當中有一個人臉。古時認為虎主兵,這些淳于上的鈕都做成虎形,虎的腹部中空,可供懸掛用。它們三件一組,共有兩組,可見淳于也可形成編淳于。湖北也出土過虎鈕淳于,是古代巴人用器,頂部如平盤狀,四周有沿,中立一虎為鈕。巴人善戰,崇白虎為圖騰,那就又有一層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