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10日起,A股銀行指數連拉8陽,從1月9日的1849.63點漲至本周五的2076.12點,漲幅高達12.25%。大銀行漲勢更猛。本周5個交易日,建行漲15.21%,工行漲13.92%,農行漲11.47%,中行漲7.58%,漲幅最小的交行也達5.97%。上證指數本周漲1.72%,有一多半是靠銀行股給拉上去的。
銀行股為何漲勢如虹?
筆者注意到一個重要數據。2017年我國GDP首破80萬億大關,達82.71萬億,增長6.9%,結束了2011年以來增速下滑的態勢。與此同時,廣義貨幣(M2)增長8.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1個百分點,并創歷史新低;狹義貨幣(M1)增長11.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9.6個百分點。
長期以來,我們的貨幣增速基本上是GDP增速的1倍。例如,2008、2009、2010三年中,我們的M2增速分別為17.82%、27.68%和19.73%,同期GDP增速分別為9.6%、9.2%和10.4%;即便到了2015年M2增速13.3%,GDP增速為6.9%,還是高出很多。2016年開始降杠桿,當年M2和GDP增速分別為11.3%和6.7%,央行不再拼命放水,經濟也減速了。然而,在降杠桿力度明顯加大的2017年,經濟卻比預期的好。這一來,市場一再擔心的金融資產特別是銀行資產的安全性大為增強。
事實上,近日來一些上市銀行披露的業績快報也證實了這一點。
截止本周五,25家上市銀行中已有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常熟銀行、無錫銀行、江陰銀行、吳江銀行和張家港行等9家銀行相繼披露了業績快報。這9家銀行中盈利增長最快的為常熟銀行,增長21.77%,最慢的為浦發銀行,增長2.15%。但不良率除浦發銀行從1.89%升至2.14%之外,其他各家均現下降趨勢。
盡管多為中小銀行,但鑒于供給側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原先虧損的鋼鐵、煤炭、有色、水泥等行業業績大增,主要投向國有大企業的大銀行,資產質量改善也幾無懸念。
筆者一直認為,對銀行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盈利增速,而是資產安全。資產安全了,哪怕盈利增長為個位數,也是很正常的。眾所周知,中國國有大行的估值長期停留在5-6倍,放眼世界,如港股中的匯豐、恒生,美股中的花旗、美國銀行、富國銀行、摩根大通等四大行,市盈率都在20倍上下。在去杠桿、擠水分,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為什么我們的大銀行要長期低估,而且低估那么多呢?
銀行股的放量上漲,還有兩個因素:一是2017年表外業務被大大壓縮,表內業務的貸款相應增加,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3.53萬億元,增速為12.7%;而全年人民幣存款也就增加13.51萬億元,同比少增1.36萬億元。一年增加的存款比貸款還少,這是從來沒有過的,致使信貸在社會融資的比重達到71.2%,同比高1.4個百分點。貸款增加的多,銀行的利息收入當然也高。
二是人民幣升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2016年底的6.937,升值至2017年底的6.5342(筆者撰稿時為6.4)。銀行資產絕大部分是人民幣資產,人民幣升值對銀行當然是利好。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畢竟我國的GDP剛剛突破80萬億,M2卻已達到167萬億,貨幣總量是實體經濟的2倍。與世界相比,我國經濟的杠桿率還是很高,水分還要再擠。所以,銀行股可以漲也應該漲,但漲到國際大行的水平并不現實。至于那些估值較高的城商行、農商行,投資者更要提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