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轉過頭來看看,真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它解開了綁在中國人身上的繩索,讓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真正發揮出來。
在若干年前,中國的制造業因為技術投入少,難以掌握核心技術,以至于利潤低下,被國人詬病為“只有中國制造,沒有中國創造”。這話其實也沒錯,但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知道這就是歷史的過程。
如今,海爾的各種家用電器在全世界登堂入室的時候,我會想起海爾剛成立時,張瑞敏自己確定的工廠管理規則中有這樣兩條: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不準哄搶工廠物資。當我們的聯想集團成為電腦世界第一的時候,我會想起我們第一塊主機板是在香港柴灣一個零亂不堪的作坊里生產出來的。李東生的TCL、李書福的吉利汽車等,無數如今產值過百億、過千億的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當年都是從難以想象的簡陋、艱辛、困難之中起步的。
正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領導的改革開放充分調動了民營企業的積極性。開放,打開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先進的產品,什么是先進的技術,什么是先進的管理,什么是先進的生活。改革,是政府指引我們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從機制、體制上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使我們有了超越的動力和能力。
改革開放的歷史像是一本書,是一頁一頁裝訂而成的。制造業的第一頁就是張瑞敏的不許隨地大小便的車間,第二頁可能就是所謂“沒有技術含量”的中國制造。幾經滄桑,歷史翻到了今天這一頁,中國專利的數量已經超越美國,直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當然,今天的中國在高技術領域,無論是AI還是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等,還有太多遠不如人的地方,這是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的。但只要改革開放繼續下去,我們就會不斷地提高眼界,夯實基礎,努力積累,在高科技領域高高地躍起,去創新、去超越,向更高的目標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