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出生的羅益鋒,自小隨家人旅居印尼。受父母和表哥潛移默化的影響,羅益鋒對祖國極其關注。
“那時候,每天放學回家,父親都會對照報紙上刊登的中國解放戰爭示意圖,給我們講述解放軍南下的情況。”羅益鋒告訴記者,父親從解放東北開始,一直講到解放海南島。
新中國成立前夕,羅益鋒的媽媽去布店買了紅綢,用黃色的布剪成五星,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連夜縫制五星紅旗,“第二天一早,我們就把五星紅旗從二層陽臺上掛出去”。
“那一刻,因為新中國的誕生,使我們有了堅強的后盾,感覺揚眉吐氣了。”羅益鋒說。
1957年,高中畢業的羅益鋒回到中國。他說,那時候的新中國“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
回國后,羅益鋒考取了北京大學化學系,后投身纖維研究領域,成為國際特種纖維的知名專家。因科研成果顯著,羅益鋒多次受到國家表彰。他說,是祖國的改革開放給了自己最大限度施展才華的天地
1988年3月起,羅益鋒連續四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他看來,這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我初當人大代表時,正值中國從‘人治’向‘法治’、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期。”羅益鋒說,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不僅要為人民排憂解難,還要站在國家的高度,通過深入調研,適時提出有針對性的立法議案和意見建議。
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羅益鋒提出的第一項議案就是盡快立法,保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在相關部門的合力推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于1990年審議通過。
該保護法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對歸僑的政治權益等予以保護,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歸僑人數較多地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應當有適當名額的歸僑代表”。藉此,中國民主政治有了獨特的“僑味”。
在四屆任期內,羅益鋒共計走訪了12000余人次各階層民眾,提出的議案從涉僑立法和科技進步法,到科技成果轉化法,甚至涉及小區停車位等方方面面,坊間一度流傳著“有事就找羅代表”的說法。
2008年,羅益鋒辦理了退休手續。但直到現在,82歲的他依然保持“退而不休”的狀態:涉足領域從特種纖維延伸到所有新材料;跨界參與電磁研究、土壤改造、高科技文化產業等。
當記者詢問何時停下來時,羅益鋒笑著擺手說:“是越來越忙了,希望到新中國國慶70周年之際,我又有新的成果向祖國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