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科技如何與京東方等顯示巨頭競爭?
對于柔宇科技CEO劉自鴻來說,這是個常常被問到的問題。畢竟顯示面板行業是一個動輒數百億的資金密集,同時也是尖端技術密集的產業。***,三星等巨頭耕作多年;國內,京東方等大公司也在迅速崛起。
6月21日,在參加《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2020(第二十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暨中國企業家生態大會時,劉自鴻再次被問到這個問題。
在劉自鴻看來,柔宇所在的全柔性屏領域“沒有人有過經驗”,因為它跟以往的技術完全不同,每家公司都需要面對很多全新的挑戰。
“在這個領域布局我們還算是比較早的,在2012年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開始往這個方向摸,有點拿著手電挖地洞的感覺。因為繞過了傳統剛性屏直接從全柔性屏起步,加上又率先取得了一些技術突破,相信我們還是有自己獨特競爭力的。”劉自鴻回答。
“拿著手電挖地洞”
怎么樣同時解決大屏與便攜的需求?這看起來曾是一對矛盾,手機、電視屏幕不斷變大,意味著人們對于大屏的追求不斷增加,而大屏的另一面,是越來越難以攜帶。
劉自鴻想到的解決方案是柔性屏,也就是將屏幕折疊起來。2012年,劉自鴻與與另外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創辦了柔宇科技。
“2012年到2014年是兩年多的研發,那個時候其實沒有人知道我們公司。2014年8月1號我們發布了全球最薄的0.01毫米的全柔性屏,開始有一些人關注到,顯示屏原來可以做成這樣的實物,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概念。”劉自鴻在演講中回憶。
同樣在2014年,柔宇也發布了全柔性傳感器的技術,與柔性屏一起構成了柔宇的核心技術。
柔性傳感器在2015年開始在深圳量產,而柔性屏在經過一番考慮后,柔宇決定自建產線。這條投資110億元的產線2016年開始在深圳投建。
劉自鴻透露,柔宇國際顯示生產基地的工藝和產線的設計都是“從零開始”設計,非常具有挑戰性,“在業界當中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成功量產過全柔性顯示屏。我們數千位同事持續了幾年的工作,在2018年終于建成業界第一條全柔性顯示屏量產線并實現量產出貨。”
2019年與2020年中,柔宇先后兩次對包括《中國企業家》在內的多家媒體開放了這座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柔性顯示基地的參觀。2018年6月,柔宇的柔性屏就是從這里點亮投產并實現大規模量產上市。
劉自鴻形容這一過程像是,“之前拿著手電挖地洞,前面真的是完全沒有路,也沒有人,只有自己信念的微光照亮腳下,但我們覺得光明就在前面,只能不斷一鍬鍬地用挖掘來開拓前路。在2018年點亮那一天,算是階段性地把地洞挖通了。”
劉自鴻特別強調,柔宇的柔性屏產品已經從2018年實現量產,但由于此前頻繁遭遇不能量產的質疑,在量產一兩年后,依然有不了解的人懷疑柔宇并沒有實現柔性屏大規模量產的聲音。
資料顯示,以8寸大小的切割計算,柔宇目前年產能達到280萬片,而未來如果實現二期擴產,產能將增長到年產約880萬片。
不久前接受《中國企業家》等采訪時,劉自鴻將柔宇的2012年至2014年視為柔性屏的從0到1,從2014年到2018年則是“1到N——產品的大規模量產”,而2018年之后,劉自鴻則將其定義為N到N+,找到柔性屏大規模應用的場景。
這同樣也是“拿著手電挖地洞”的艱難的過程。
劉自鴻在演講中透露,2018年10月發布全球第一款折疊屏手機后,2020年3月柔宇發布了第二代折疊屏手機,將在三季度正式上市發售。
與巨頭不一樣
想要制造一塊全柔性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全柔性顯示屏設計和制造過程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不是只有一層材料,其實有近百種微納米材料要疊加,而且不光是疊加,要像蓋大廈一樣把元器件準確地將每一層對準,要把幾千萬個微納米晶體管做到超薄的薄膜上,而且在微納米肉眼看不見的情況下。”劉自鴻談到制造全柔性屏的難度時表示。
為了解決顯示失效,膜層斷裂、不平整、折痕等難題,柔宇開發了全柔性技術優化模型。膜層優化后,柔宇在2020年3月發布的第三代蟬翼?全柔性顯示屏在平整度、折痕等方面有了不小的提升。
劉自鴻介紹,雖然市面上柔宇、三星等都先后實現了折疊,但是兩者的屏幕在工藝和技術路線上存在著根本的不同。
三星、京東方等公司采用的是“低溫多晶硅(LTPS)”技術路線。而柔宇的技術路線則是“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T-NSSP?)”體系,這項技術體系是由柔宇獨立自主研發,擁有3000余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
“這套工藝沒有用硅這種材料,在材料的選擇、器件、電路設計、制程工藝、模組和生產線路上都有很多的創新性。”劉自鴻說。
除了不使用硅,柔宇自創的這套體系另一個特點是低溫。柔宇ULT-NSSP的制程溫度200-250度,遠低于LTPS路線所用的450—500度。降低制程溫度帶來的好處是,減小基材和薄膜的熱脹冷縮,降低設備的投資成本,使得全柔性屏在制造過程中良率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柔宇的全柔性顯示屏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劉自鴻總結這一代產品在性能上,“包括彎折的次數、可靠性、平整度、亮度、響應速度、對比度以及一定視角下色偏在業界當中都達到了非常領先的水平”。
全柔性屏生產出來后,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可靠性。“柔性屏的難處是要在彎折20萬次以上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證材料、器件、設備不會產生問題,這個其實很難的。”劉自鴻表示,柔宇現在的測試標準是要做過非常嚴格的20萬次以上的彎折的測試。
這些測試包括了方方面面,在柔宇的實驗室里,柔性屏在高溫、高熱、高濕、高鹽等等環境條件下進行著折疊、扭曲、拉伸、刮擦、跌落等等測試。
劉自鴻透露,柔宇現在已經發展到約2000人,在全球擁有4個研發基地,研發團隊占了整個的團隊60%左右,擁有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數達到3000多項。
柔性星球
如果說研發是一個“打著手電挖地洞”的過程,從N到N+,也就是將全柔性屏應用到各個行業同樣如此。
一個最大的應用場景毫無疑問是折疊屏手機。研究機構CINNO Research提供的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全年折疊手機屏出貨量至290萬片,相比2019年約50萬片的銷量同比增長517%。
而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預計,全球可折疊智能手機的出貨量2019年時近100萬部,而到2025年將會達到驚人的1億部,成為未來十年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
在對比柔宇與京東方的不同時,柔宇對《中國企業家》表示,“戰略定位上,如果說京東方是面板制造的話,柔宇其實是柔性星球。除了兩者技術路線(LTPS vs ULT-NSSP)完全不同之外,京東方更偏重B2B的模式,而柔宇是B2B+B2C,換句話就是,柔宇既研發生產全柔性顯示和全柔性傳感等核心基礎器件,也致于拓展柔性技術的不同應用場景,并針對性的提供企業解決方案和終端產品。”
劉自鴻表示,柔宇已經擁有了全球500多家的企業及客戶。柔宇將自己面對的場景分為了六大領域:主要包括折疊手機的移動智能終端,為航空、汽車等提供解決方案的智能交通,應用于服裝等領域的運動時尚,將柔性屏用作演出和廣告等用途的文藝傳媒,包含應用于智能音箱等形式的智能家居,以及包括手寫本等產品形式在內的教育辦公。
在演講中,劉自鴻列舉了柔性屏幾種應用,比如與LV合作,在其生產的包包上裝上了屏幕,而在于空中客車的合作中,柔宇的柔性屏憑借輕和安全的特點,可以為一架飛機減重數百公斤,一架飛機一年可因此減少近100萬美元的燃油費用。面向C端用戶的柔派折疊手機、柔記手寫本等也在進行著迭代。
“其實我們希望跟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一起基于全柔性顯示屏、柔性傳感這樣的柔性電子技術平臺來共同打造一個柔性星球,把我們的生態能夠建設更加好,讓各行各業的用戶能夠體驗到全新的用戶體驗,有更好的產品設計。”劉自鴻表示。
劉自鴻相信,在未來所謂的“萬物互聯”的世界里,最基礎的三個方面是:感知、計算和互聯。而在這其中,機器如何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感知人,是人跟機器打交道的基本途徑,而如同人類70%的信息來自于視覺一樣,它同樣可能成為人與機器交流的方式。
“在感知技術領域,有沒有類似像AI對計算、5G對互聯這樣的一個平臺型的技術呢,這是我們大家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我們相信柔性可以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可以使屏幕和傳感器變得真正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認為柔性是很有機會成為下一代人機交互或者感知技術的平臺。”劉自鴻分析。
劉自鴻同樣認為,如同十幾年前iPhone手機誕生時不止帶來更大屏幕的邏輯一樣,折疊屏手機將帶來的是全新人機交互方式的出現,“對應硬件、軟件、操作系統和生態會再次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有時候柔性顯示也好,柔性傳感也好,它涉及到的不僅僅是顯示這樣一件事,它像是一個窗戶,你打開一扇窗戶,其實看到的是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