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讓中國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堅定補短板的決心,“國產替代”一時成為熱詞。
在這種大局勢之下,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公開表示:“美國是處在世界最高科技的頂峰,美國是在喜馬拉雅山頂上。中國呢,現在還是比較落后,在喜馬拉雅山腳下。那么喜馬拉雅山頂上的雪融化呢,就灌溉了山腳下的莊稼。當美國不把這個水流下來的時候,那山下可能就會打井。然后,取水來澆灌莊稼。就是美國不供應的時候,這時世界一定會出現替代的機會。多數國家應該努力,進入替代這個行業啊!這么偉大的機會,為什么世界這么多國家還在觀望呢?應該行動啊!”
那么,國產替代這幾年在中國進展如何?
筆者工作接觸到一家大型企業,從這家企業來窺見國產替代一斑。企業主營:某種金屬的采掘提煉加工全過程,即從礦產到金屬薄如紙。其生產設備進口來自德國,其使用軟件來自美德。日常維護均由所在地云南和安徽企業中國技術員執行。從設備運行時間來分,不同時長會更換不同的易損零配件,均來自美德日等國生產廠家。軟件問題,國內技術人員處理不了,在美國工程師遠程指導下排除故障,萬一處理不了,就需邀請美國軟件工程師飛抵中國處理,還要看工程師的排期和假期,成本之高超過想象。經過近三年的國產替代推動,目前,硬件方面,如零配件、易損件等,均百分百實現國產。就連其中一個核心部件“轉軸”也可以使用國產替代,性能優越。只是在使用壽命和摩擦間隙上需要進一步提升,但總體不影響設備正常運行。軟件方面,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所攻關,不僅能夠穩定運行,還相較于硬件的匹配性更好。除非升級,但行業性質決定,這類設備的升級極少。相對獨立封閉的設備軟件控制系統,對于升級而言可能會產生新設備的“技改替代”。雖然,這個行業的企業暫未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作為未雨綢繆的“國產替代”,其實在國內很多行業和企業內已經全面啟動。研發,開模,工裝夾治具設計,精準度測試,技術系統完善,軟件匹配性,工藝優化等等,很多工作均已在各自的行業和企業內如火如荼進行著。中國速度,中國智造,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似乎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下被強烈反彈,點燃了中國人自力更生的精神,火遍中國的大江南北。中國替代將不再是說說而已,而是實打實“自強、自信、堅韌”地進行著。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這成為這兩三年來中國替代的生動比喻。針對中國替代品,應更加嚴控質量,加強創新,提升企業效率與整體競爭力。針對企業組織建設,應合理地調整組織架構,優化組織關系,發揮人才優勢,用高科技人才推動整個“國產替代”。對于市場而言,應致力于深度挖掘、縱橫聯營,集中優勢,提高國產替代品的性價比。
國產替代是自我保護的無奈之舉,也是突破的自救之舉。國際貿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揮各自優勢互補。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