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副書記、秘書長劉峰在京出席“第五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時稱,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為數字經濟提供金融新動能,而銀行業已進入全面數字化運營的新階段,新挑戰與新機遇并存。
劉峰表示,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今年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提出,迎接數字時代,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變革。
在他看來,中國銀行業順應數字經濟大勢,主動把握數字化機遇,由點及面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生態重要的服務者和共建者。推動數字化轉型是銀行業迎接數字時代,錘煉數字化競爭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水平,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劉峰指出,銀行機構結合國家規劃和監管要求、以及外部環境和自身實際,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戰略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明確了數字化轉型目標。
例如,建設銀行發布了《中國建設銀行金融科技戰略規劃(2021—2025年)》,設立了“賦能新金融發展取得新成效”“新金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果”“技術創新和自主可控能力形成新格局”“體制機制建設煥發新活力”四個新目標。
此外,在資源配置、組織體系、指標考核等方面銀行機構也加大了對數字化轉型的支持和改革力度。2020年,銀行保險機構信息科技資金投入超過2400億元,同比增長21%,信息科技人員數量接近15萬人,同比增長超過17%。而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也持續擴容,目前已增至14家,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探路先鋒和提升銀行機構數字化能力的利器。
劉峰還提到,近年來,銀行機構深化數字化應用能力,促使智慧金融從外圍支撐向核心引領轉變,創新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主動加強跨界合作,與外部機構在產品、技術、流量等方面開放協作。
同時,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賦能,與個人、企業、政府建立數字鏈接、共建開放生態,將數字服務觸角延伸至豐富的社會經濟服務場景中,增強了“銀行即服務”的能力,為客戶提供智能化、一站式、個性化、便捷化的泛在金融服務,讓金融服務更為多元、更加貼心,改善了客戶體驗,提升了服務實體經濟、新經濟的能效。
例如,平安銀行打造開放銀行小程序平臺,標準化、自助化、場景化地引入第三方服務,將金融服務和用戶生活場景深度融合,形成優勢互補、共贏發展的新生態。
劉峰強調,當前,數字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勢不可擋,“十四五”期間,銀行業應進一步適應金融高質量發展和暢通供需循環的需要,創新技術路徑,把數字化轉型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深刻洞悉數字經濟時代的趨勢和規律,充分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在堅守金融本源的基礎上,用新理念、新思維持續加快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為數字經濟發展貢獻新的金融力量。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