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師岡那·伯凱利茲曾說:“沒有光就不存在空間。”光作為設計中的基本要素,在表達空間形態、營造環境氣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燈光設計也慢慢從原來滿足單純的基本照明需求,發展到追求舒適宜人的燈光環境,再上升到具有審美價值的光環境藝術,“光環境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凸顯。
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光環境設計在我國尚處起步階段,面對廣闊的市場需求,存在著專業教育欠缺、人才匱乏等諸多問題。基于此,2014年,中國傳媒大學開設了國內首個“光環境設計”本科專業,并順利完成了首批招生工作。時隔一年,財富中國專訪了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光環境設計專業老師張林,走近光環境設計專業,探討“光環境設計”的發展和出路。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光環境設計專業老師張林
以光為工具、以環境為載體
在中國傳媒大學開設“光環境設計”專業之前,張林教授曾遠赴英國和德國知名院校的建筑照明專業進行訪學和攻讀學位,親身體驗了國外專業的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因此,張林教授與同事在光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理念中融匯了很多國外課程內容和方法的精髓。回國后,他驚喜地發現,國內一些原來做舞臺燈光設計的人在轉向現實空間環境照明設計的領域,原有的舞臺燈光、影視劇照明、建筑景觀照明設計的專業壁壘正在慢慢打破,在產業發展利好的情況下,中國傳媒大學綜合考慮現有學科群的特點、優勢,毫不猶豫地打起了 “光環境設計”的旗號,大張旗鼓地推出新的本科專業。
提到“光環境設計”專業的命名,張林教授表示, 中國有句古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以用來形容高等教育的兩個發展趨勢:一是專業的不斷細分深耕,另一個是專業的交叉融合。照明設計方面的專業設置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過去的幾十年,我國在舞臺燈光、影視照明、建筑景觀照明的教育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積累。而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人們生活品質需求的不斷提高,現實需要在更宏觀的層面上把照明作為打造現代城市形象、娛樂休閑場所、個人生活環境的重要元素和手段。因此,主動使原有相關專業借鑒融合,創造出一個以光為工具、以環境為載體的大專業勢在必行,并在此基礎上推動行業理論的構建和實踐的進步。
其實,“光環境設計”這個說法以前就被個別業內人士使用過,但并沒有人去“正名”和普及。究其原因,張林教授認為,主要是行業發展的歷史尚屬短暫且專業性強,從業人員一般囿于行業“圈子”的限制,更多地關注特定空間的照明,缺乏對城市、對人居環境的整體關照,對光之于人們現實空間的功能作用和審美意義也沒有形成明晰的系統認知和思考,因此,對“光環境設計”這一概念沒人去大力推廣并在行業內部凝聚共識。
中國傳媒大學在設立“光環境設計”專業以后,張林教授和同事們試著給出這樣的定義:光環境設計是人們綜合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以功能實現、信息傳達和文化建構為目的,對自然和建筑景觀、展覽陳列、生活居所等各種公共和私人空間進行的照明設置和視覺規劃。
以研究作為實踐的先導
“‘光環境設計’不應該僅僅是單一的功能設計和美學設計,而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總體性系統設計中的子系統,其既要功能性地發展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又要促進人與城市的互動,成為公共信息載體和公共藝術行動的一部分。”在張林教授看來,只有從這樣的角度入手建設這個專業,才會對人才培養乃至行業發展起到更為根本的整合和提升作用。
張林教授還認為,以研究作為實踐的先導,以跨專業研究帶動設計實踐的創新,是國際光環境設計的發展方向,也是國內光環境設計提升的必由之路。目前,國際光環境設計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研究策略上,設計實踐依賴前期的研究,理論研究、產品研發與設計師的專業分工更加細密、合作更加密切,研究不追求大而全,注重小而精,后期一旦實施就顯示出了專業性;另一個是在研究內容方面,更關注基礎研究,更加關注光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的影響等。可以說,國際上研究先行、交叉學科研究引領設計方向的潮流正在形成,我們也要緊緊跟上。
相對而言,國內在光環境設計研究方面設置的研究課題較少,實際上,國內這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特別是在飛速城市化的當下。沒有光就沒有城市,光在很大程度上打造了城市的夜間形象,是城市閃亮的名片,特別是對已經建成的城市來說,光是一種比較便利、低成本地改造固有形象、打造嶄新文化氣質的手段。國內學術界對光環境在城市化過程中,特別是地域性城市形象構建中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亟需通過多學科聯合研究獲得突破,引領行業盡快突破瓶頸,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并行
為了改變當前“光環境設計”研究匱乏的局面,作為光環境設計教育的先行者,2015年,張林教授申請了多個光環境設計的研究課題,其研究主要從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兩個層面展開。
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國際光環境設計前沿理論本土化研究。近年來,歐美等國的光環境設計研究借鑒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最新理論成果,逐步走向系統和深入,很多研究成果值得國內學習和借鑒。但是,這些研究關照的是歐美等國的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審美情趣,引入的同時必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的梳理和再研究,使之能指導我們的實踐。二是光媒介傳播研究。當光從虛擬的藝術空間走入現實生活情境,實體環境中的符號意義、人文思想、互動行為等都可以借助光媒介技術及其創造的氛圍加以催化和提升。以上兩方面研究將有助于打牢學科專業的理論基礎,形成中國傳媒大學的專業特色和理論優勢。
在實踐應用的研究上,張林教授則將重點放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光環境設計上。包括城市形象的建構、包裝、傳播等方面,將地域文化重構與光環境的創意設計、人性化設計、綠色設計等理念和手段等結合起來,以研究支撐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