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至2016年的20年間,可謂中國家電業20年的黃金期,中國家電產業經歷了諸如行業集中、龍頭崛起、渠道變革、電商崛起、品牌進退等充分的市場化洗禮。這20年間不僅是中國家電產業高速增長和規模不斷擴大的階段,更是產業發生質的變化的階段。據了解,1997年中國家電的產值僅為1265億元,經過20年的發展,2016年的產值規模已經達到7330億元,規模增長近4.8倍,復合增長率為9.7%。
中國家電產業可謂是伴隨著世界經濟復蘇、科技進步等同步發展的,但“刻舟不能求劍”,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使得中國家電企業難以保留黃金20年間的“超速度”。
首先,處于制造業轉型的風口浪尖之下,在國際上,美國是高端制造業+服務業,日本和德國基本是中高端制造業,中低端制造業則已經完全轉型到中國來。而黃金20年間,中國的家電大多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憑借人工紅利的優勢,形成以低端制造、低成本競價、低附加值出口的粗放型經濟模式。同時,據了解,目前家電已進入存量替換市場,參考中國家電10-15年的報廢周期,這意味著廢舊家電的回收也將走入高峰期,廢舊家電數量的迅速增長中,非正規廢品收購及錯誤拆解行為都會對大氣、土壤和水體造成嚴重的污染,中國家電廠商對以犧牲環境為制造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自然難辭其咎。
另外,特別是伴隨著一二線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房款等各種壓力使得許多勞動者放棄處于低端制造的廉價工資,而是尋求新的機遇,中國經濟所享有的“人口紅利”的黃金時代正在漸行漸遠。再者,以往地方政府為強化本土化產業優勢,紛紛出臺一些地方性特色的政策以吸引產業投資,但伴隨著地方性政策逐漸顯得生硬,家電產業也不再作為“捧在手心里的寶”。
此外,家電產業的競爭也走向越來越窄的境地,伴隨全球物價上漲,家電產業的原材料價格也在飛速增長;以低價取勝的戰略導致個別企業在生產時偷工減料,產品的質量和工藝大打折扣;庫存增加,內銷需求不大也使得產品產能的周期變長,同時,以打“價格戰”在國外銷售的策略往往會遇到當地反傾銷法的制約,缺乏技術含量的產品也難以在北美市場獲得較大競爭力。
家電產業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鏈,而是與零售產業以及上下游渠道緊密相聯,相互之間形成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生態體系、近兩年來,家電產業一些細分領域的巨頭也面臨生存危機,以電視市場為例,隨著行業整體凈利率水平的下降,多家企業出現了凈利大降、入不敷出的場面,甚至需要通過其他領域向電視版塊輸血的方式存活。
中國家電產業黃金20年已過,在下一個時代到來之際亟待制定“敦刻爾克”戰略得以暫時的撤退。家電產業競爭的“馬太效應”在得到進一步激化,今年上半年家電制造巨頭、家電零售巨頭在一線城市上主動出手、強勢洗牌的做法超出許多中小廠商的預期。中小家電企業在伴隨著消費升級、品質主導的洗牌中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壓力,而在三四線城市的家電市場,非名牌、雜牌的企業已逐漸被淘汰出局。
中國家電企業在如此風口浪尖上將如何選擇“生命”的重生,作為高端電視陣營的主流產品,即使是在目前顯示技術百花齊放的情況下,TCL量子點技術依然能夠保持一枝獨秀。不僅僅是TCL,目前國內領先家電品牌海爾、格力、康佳、創維等在面對全新的市場格局變化中,紛紛加大產品創新的投入力度。
而一個新的“生命”想必能為社會創造更具有優勢的就業崗位,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同時也必將為產業帶來更多的稅收以及帶動長期投資的收益。面對多變的市場,中國家電企業需采取“初學者”的心態,重新審視新的市場環境。在這轉折之際,家電廠商也需冷靜思考,以便建設再越的支撐點,開拓新行業發展空間以及帶動利潤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