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降檔前行
初十掀起了陶企第一波開工潮。有來訪朋友對我說,今年一開工政府比企業還要急,初八上班第二天就搞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這在以前絕對是罕見的。
確實,但政府不急不行啊。以前有房地產撐著,沒錢了,賣塊地就又來了。
現在房地產都拐頭了,加上疫情還沒完,服務業、旅游業等支撐都很困難,那當然就只能搞制造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而且,針對卡脖子的問題,現在搞硬科子的吃香。
今年政府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長只有4.0%。去年一季度增長18.3%,這顯然是2020疫后的報復性發展。
但好景不長,二季度增長馬上就下降到7.9%,三季度再大幅下探,也只實現4.9%增長。
故此,2021比上年GDP增長為8.1%,比IMF預計的增長8.4%稍微少一點。
高盛和IMF都預測今年中國GDP增長4.8%,中國社科院的預測是5.5%,這意味著將創增速歷史新低。
而按照高盛的預測,2022年美國經濟增長將達到3.8%。目前中國GDP規模大致是美國的77%,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增長的絕對量將超過中國。
所以,無論從國內突破,還是國際競爭的角度看,這屆政府發展經濟的壓力都是空前的。
02松綁不行
具體回到陶瓷行業,去年又是原材料漲價,又是拉閘限電,還有雙碳倒逼機制,以及“恒大事件”引發的房地產B端渠道恐慌,加上不停的疫情襲擾,導致全行業哀鴻遍野。有人描述說“這是三十年來最差的一年”。
那2022年的情勢究竟應該如何研判?是依照慣性,繼續差下去,還是已經見底,新的一年要會止跌企穩,甚至絕地反彈?
現在趁著虎年開工,大家勢必要依慣例來點預測。
首先是房地產會不會再次松綁?現在提這個問題的人難免會被譏諷落入俗套。但事實上,盡管去杠桿化、去金融化已成為房地產國策,但從去產底開始各地技術性松綁也成為常態。
這兩天看的消息是,惠州已經要為在大亞灣區域購房者發補貼。但看具體內容后發現有點“擺烏龍”,說是博士買房才補貼僅為總房價的1.5%左右。
但補貼之說還是反應了一種很強烈的愿望。大亞灣目前的房價是惠州的天花板,2021年均價大概在16137元/㎡。
而去年惠州在調控之下新房成交量同比跌了19%,臨近深圳片區的大亞灣成交量同比跌幅更是達到了42.2%。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松綁真的就能讓樓市回升?估計今天大多數人都不會輕易相信了。
事實上,本輪逆勢回升一線城市目前也就只有上海可期。相比之下,深圳、廣州等成交都異常慘淡。
原因也顯而易見,無論國內動態清零下的疫情,還是國際供應鏈與中國的阻隔,都在影響人們對中短期經濟的預期。
這個時候,很多業主對樓市選擇觀望順理成章。當然,也有不少人因收入降低導致不敢入場。改善型客戶則更有理由推遲置換時間。
03“鶴崗化”憂思
去年底以來,大家接觸到一個新詞一一“鶴崗化”。這是黑龍江的一個地級市。媒體報道說,鶴崗市總負債257億。如果是企業,它早就破產了。
根據鶴崗年鑒,2001年其財政缺口僅為1.8億元,2020年攀升至118億元。二十年間,財政缺口擴大百倍。鶴崗財政的收入結構“倒掛”,2021年稅收收入僅為6.1億元,非稅收入卻為7.7億元,其中罰沒收入占比57%。
鶴崗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90多萬人口,過去主要是產煤,現在這個樣子年輕人都只能往外面跑了。
像鶴崗這樣的資源型小城市其實很多。小城市“鶴崗化”,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快進。
比如,黑龍江雙鴨山、遼寧鐵嶺、遼寧阜新、寧夏石嘴山、甘肅玉門、甘肅張掖、云南個舊、廣西百色之類的城市,幾乎數不過來。
最近網絡熱傳,安徽省的淮南市,一套房子賣四五萬元白菜價,單價不過七八百。于是,有人驚呼:鶴崗化已經蔓延到長三角邊上了。
但這究竟是不是聳人聽聞呢?
04小城市置業退潮
今年開工前后,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是,中小城市置業潮真的開始退了。
最近十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加速提升,其前提是村村通公路,城鄉一體化,中心城鎮崛起。按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到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
歐洲發達國家城市化率也就70%多一點,所以按專家們的說法,中國城市化率70%也就是極限了。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的返鄉置業潮似乎就在說明問題。中指研究院公號本月7號上班第一天就發文一一《2022春節返鄉置業潮不再,新房成交規模下降五成》。
專業監測機構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22年春節假期重點15城新房成交959套,創近五年春節成交新低,同比去年春節下跌42.1%。
而三四線城市春節兩周供應量較2021年和2019年同期接近腰斬,因為現在房企自己已經不再期待返鄉置業潮了。
比如,春節期間,重慶返鄉置業成交占比接近零,返鄉置業客戶占比降到10%。昆明27個項目中,21個認購成交為零。成都主城五區有效訂單不到50套。
所以,撇開疫情的因素,就房地產經濟本身而言,我們過去掛在嘴邊的所謂城市化、城鎮化紅利真的已經翻篇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陶瓷行業首先受到影響的必然是主流企業,因為這意味著曾被寄以厚望的渠道下沉前景并不樂觀。
具體分析下來,首先起碼三四線市場增量已觸到了天花板;其次,主流消費人群正在加速迭代,年輕購買者產品需求的偏好正在接近一二線市場,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主流企業在三四線市場品牌化運營還是終極方向;再次是搶奪三四線地區存量市場主流企業并不一定有優勢,因為這樣的地區更倚重經銷商個人的資源稟賦及操盤能力。
05百強房企1月“腰斬”
這兩年人們越來越看明白了,只有一二線城市因為對人才,對年輕人始終有巨大吸附力,所以,其樓市你才“永遠可以相信”。
不過即便如此,在當前的樓市轉型期,一二線城市要恢復增長,尤其是健康增長,還是需要假以時日。
比如,葉檀財經前天就轉發“財聯社訊”的消息,說“一月房企銷售集體大跳水”,具體指,萬科1月銷售下滑50.19%,近年來最大降幅,碧桂園降9.8%、融創降20.6%、金地降38.36%、旭輝降47.9%、融信降47%、花樣年降77.8%。
文末,葉檀還不忘評論說:“碧桂園其降幅最小,但銷售均價跌幅較大,超過了10%,說明碧桂園在促銷甩賣回籠資金,這是值得關注的地方,其他房企的銷售腰斬在預期范圍內。”
這兩天大家都在轉萬科掌舵人郁亮的一個內部講話,幾乎是全網刷屏。
萬科1月份在深圳萬科國際會議中心召開2022年年會,主題是“敢拼就會贏”。
郁亮提到,2022年是萬科“背水一戰”的一年,要么死、要么活,沒有中間狀態。
他認為,房地產市場已進入“黑鐵時代”,迎來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市場分化會越來越明顯,二是行業規模開始萎縮。
因此,在文化方面,萬科強調八個字,就是“節衣縮食、戰時氛圍”。按郁亮的意思是,“萬科的組織也要建立新的錨定點,福利、補貼等都要跟黑鐵時代相適應。”
因為確實,作為龍頭企業的萬科,2月8日發表的1月份銷售情況簡報已顯示,當月合同銷售356億元,同比減少50.19%。這種腰斬的業績對萬科內部的震蕩可相而知。
其實不止前面提到的幾家知名房企,據房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百強房企單月實現銷售操盤金額5256億元,環比下降46.3%,同比下降39.6%。
再如果把時間拉長點,我們看到,自2021年下半年起,百強房企銷售額連續七個月同比負增長,連續三個月同比降幅在35%以上。
面對當前房地產市場這樣一條“下滑通道”,作為陶瓷企業,2022年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調整策略?這確實是三四十年不遇的嚴峻考驗。
起碼,對主流陶企而言,尤其頭部企業,要想做到200億、300億,甚至更大的規模,光靠瓷磚一條賽道,其難度會非常大。
頭部企業即便有上市資源支持,但如果運營模式不創變,運營能力不提升,靠原有固化思維內卷式發展,要想上幾百億體量,幾乎不可能。
走并購模式可能是頭部陶企未來做大的必選項之一,這將考驗其資本+管理文化整合能力;另一個選項是依托巖板及成品交付模式,真正跨界到大家居領域,即探尋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