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隨著一批家電上市公司的2015年財報公布,出現了一大批家電企業的營收規模下跌現象,由此媒體就一片唱衰聲音,似乎還在擔心整個中國家電產業的末日要來了。
要知道,中國家電產業,特別是很多大企業,在市場上已經連續增長和發展20多年時間了。雖然這中間有過徘徊、回調和下跌,但主通道還是持續上漲。
其實,在當前這種經濟形勢之下,去年開始的很多家電企業市場營收規模下跌,太正常不過了。可以說,不只是去年的企業營收會跌,今年很多家電企業的營收還會繼續跌下去。而且短期看不到明確反彈的信號。
因為,當前中國家電市場的這一輪整體下跌,不是以任何機構、企業的意志為轉移的。就是經過前面20年的持續上漲之后,無論是經濟,還是行業都要經歷一輪深度回調。當然接下來的跌幅肯定會有所收小。
其實,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家電市場,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走出“大漲大跌”通道,最近10多年以來一直是小范圍內的波動,上下震蕩不會超過5個點左右。很多歐美日家電企業很早就適應如何在低速增長通道中發展、成長和轉型。
從這個角度來看,接下來中國家電企業不是去拯救下跌的市場,而是要盡快學會新的生存技能,那就是如何在下跌通道中追求有質量的發展、可持續的運營。
只要產品沒問題,跌不出毛病來!
雖然今年一季度以來,部分家電企業的營收規模出現反彈,但這也只是階段性、個體化,很難在全年持續,也不是行業性反彈的信號。
其實,一些認清事實的家電企業,從去年開始在營收規模增長無望的背景下,追求并加大對于增長質量和經營業績的提升。即所謂的“從做大蛋糕向做厚蛋糕”轉變,謀求經營利潤的增長。
當然這只是一種趨勢,并不一定適應所有家電企業。有一點要明確:對于所有家電廠商來說,家電營收規模的下跌,并不會影響和動搖整個企業安全經營的根基。因為這種下跌不是企業內部經營不善導致的,只是受到外部經濟環境和市場調整的影響。
此時的家電企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場營收下跌過程中,千萬不要出昏招、損招,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比如說,為了應對營收規模下跌,就想辦法開源節流,減少投入,忽視產品質量的堅守。通過偷工減料來打低價格戰、搶市場蛋糕。
這個錯誤在過去20多年來的中國家電產業中,曾經多次發生過。很多企業因此而遭遇“慘痛的教訓”。可以說是,因小失大。對于當前的美的、格力,以及海爾、海信等企業來說,營收規模下滑不用太擔心,只要他們對于產品品質的堅守方向不動搖,只要不再去搞盲目的多元化擴張或者激進的新項目投資,還將會繼續保持健康而穩定的發展。
調整心態,從追求結果到欣賞過程!
過去20多年以來,對于所有家電企業來說,最大動力就是每年增長多少、每年建多少工廠、推多少新品、搞多少網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些家電企業發出的“五年再漲一千億”、“五年再造一個新XX”這種豪言。
如今隨著整個家電產業步入下跌通道,相關企業的目標也必然要從持續的高增長、快增長,追求結果的最大化、最快化,向持續的調結構、謀轉型,注重對于發展過程各個環節的細節化、極致化。
也就是說,更多的家電企業必須要在這一輪外部市場環境導致的增速回調狀態下,真正調整好心態,從過去的一味追求結果最大化、追求速度最快化,轉向堅守過程中的細節化、細致化。學會欣賞蝶變過程中的美。
其中最應該追求的,就是對于用戶需求的產品極致化打造,服務的完善,以及對于商業伙伴的合作深入化。一定要避免繼續實施“政策推著商家跑、低價強壓沖市場、概念忽悠用戶”的結果導向,必須要通過與用戶需求的精準化分析、與商家關系的梳理,與這些利益相關方攜手共進,取得良性發展。
時代在發展,市場在前進,競爭還繼續。面對當前的家電市場環境和格局,家電人沒有什么好愁眉苦臉。相反,而是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輪的調整和喘氣機會,調整好心態,通過夯實內功與內力走過這一段的黑夜,才能迎接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