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家電行業的表現十分搶眼,從里約奧運會、德國柏林電子消費展到正在進行中的廣交會處處都可以看到中國家電企業活躍的身影。經過了這么幾十年的時間,中國已發展成為了一個家電的世界工廠,像海爾、美的等國產家電品牌也已經開始進軍***市場,然而中國制造向來是與“廉價”掛鉤的,“性價比”也成為了中國家電在國際競爭中的主打優勢。
“性價比”靠不住了 中國家電需轉換思維
早期中國家電的確是依賴低廉的價格撬開世界市場的大門,但時至今日,我們看到“性價比”的背后,是企業微博的利潤空間,并暗示著企業在營銷能力和品牌塑造方面的短板。縱觀成功的外國品牌,蘋果、耐克、阿迪達斯……它們從來不是憑借“性價比”在國際競爭中傲立潮頭。什么時候,中國家電也可以不單靠“性價比”呢?
其實,繼續“性價比”的戰略在國內市場也面臨現實阻礙。當前中國家電產業發展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城鄉家庭家電保有量都已達到較高水平,以農家市場冰箱和彩電為例,前者百戶擁有量為70臺,后者為110多臺。因為市場增量有限,再靠“性價比”,恐怕很難打開需求。在這樣的狀況下,中國家電要持續進軍歐美和國際市場,就要轉換思維。
未來需要什么樣的家電產品?
那么,未來需要什么的產品?可能有兩點關鍵的元素,一是足夠“新鮮”的產品;二是足夠“亮眼”的品牌。
“新鮮”的產品,一方面是說新功能,比如更能滿足現代家庭需求的智能家電。消費升級是家電行業的巨大發展機遇,隨著收入增長,居民對家電產品的檔次、功能和品質有著更高的需求,而智能衛浴電器、洗碗機、干衣機、嵌入式廚房等各類智能產品將大量進入普通家庭。“智能化”“生態化”的新需求下,唯有順應時刻變化的產品,才可能迎來新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是核心技術的突破。缺乏核心技術只能淪為“代工大國”,在引進、模仿的漫長道路之后,中國家電依舊面臨核心技術不領先的難題。一邊是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另一邊是高端產品競爭力不足。如何針對用戶需求,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是家電行業面臨的共同考驗。
“亮眼”的品牌則是能夠讓消費者認知、記憶,甚至形成粉絲經濟的魔法棒。21世紀以來,一些國際老字號,如通用、西門子、三洋、東芝等紛紛退出家電行業,這其實為中國家電的全球拓展帶來巨大機遇。如果中國家電能夠適時而入,講得一手好品牌故事,那么未來中國家電行業的發展則誠有可期。美國某燃氣熱水器企業用一個“我家的熱水器,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俘獲了大量中國消費者的“芳心”。在埋頭做好功課的同時,如何自信地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也是中國家電企業需要學習的新技能。
前期,中國家電依靠奮進務實和“性價比”,成功的走進世界家電的棋盤。但在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市場中,僅僅依靠價格優勢是無法長久的,因此未來中國家電行業還需多從產品和品牌入手,方能在***市場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