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衣柜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衣柜行業陷入了發展瓶頸中,其中產品創新力不強,抄襲成風是主因。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讓自主創新設計的品牌“有苦說不出”,只能吃啞巴虧。對此,中國十大衣柜品牌的筆者表示,衣柜企業一定要加強企業維權意識,勇于捍衛自己權利,不再姑息冒牌貨,樹立行業新風氣。
絕不縱容姑息冒牌貨 衣柜企業需樹立行業新風氣(圖片來源網絡)
維權程序繁瑣 讓部分企業選擇忍氣吞聲
據了解,在衣柜知識產權侵權案中,包括外觀專利侵權、商標侵權,在賠償數額方面往往依照權利人的損失、侵權所得利益以及權利人的許可使用費順序賠償,但在取證方面,往往難以按此方式賠償,大多采用法定賠償辦法。目前,我國《專利法》規定的法定賠償數額最高是100萬元,其中包含律師費及調查取證的合理開支。因此,打侵權官司得不償失的現實情況讓很多原創企業寧愿對侵權行為忍氣吞聲。
賠償金額不透明 使索賠要求大打折扣
打專利侵權官司首先難以確定的是賠償金額問題。通常情況下在衣柜專利侵權案件中,企業上報給法院的索賠金額是根據涉嫌侵權產品的數量、涉嫌侵權企業的店面數量及涉嫌侵權企業的銷售額等信息計算出來的。業內人士表示,這個索賠金額只是個估算值。“被告企業的營業額并不完全透明,甚至可能造假,這會讓原告企業的索賠要求大打折扣,被告也可能逃掉大量違法成本。”
維權成本高且障礙重重 讓侵權行為難認定
在衣柜產品的外觀專利維權過程中,維權成本高、費力不討好等現象令很多原創企業感到頭痛。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原創企業花錢打官司,贏了還好,如果輸了,這筆錢就等于“打了水漂”。此外,在維權過程中,原創企業還要花大量時間去取證,包括調查店面數量、產品銷售情況和價格,拍照取證,必要時還要購買侵權產品,這種人力、財物、時間的投入對原創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而一旦侵權行為不被認定,則這些開銷必然都要由原告企業承擔。
雖然衣柜的專利權認定已細致到產品的每個零部件,但抄襲企業只對產品零部件形狀稍作改動的做法并不構成侵權,這讓產品原創企業維權時難以找到證據。 “畢竟都是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把零部件稍作改動不會對衣柜使用功能造成太大影響,卻可以輕易規避侵權風險,一些企業有意識地這么做正是出于這種考慮。”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給侵權行為認定造成了障礙。
總而言之,雖然在維權道路上存在很多障礙,但是衣柜企業還是需要引起重視,如果一直將它放任不管,只會讓不良企業更加猖狂,助長他們的氣焰,將整個市場都弄的烏煙瘴氣,因此面對抄襲成風的市場環境,衣柜企業一定要以身作則,加強產品創新設計,同時要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才能促進市場的進步,企業才會獲得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