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0日舉行的2014泛家居產業合作峰會暨廣東家居業年會上,廣東省家居業聯合會會長姚良松先生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時期,改革創新已成為整體經濟發展的總基調。衣柜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應加快轉型,把握機遇和挑戰,主動迎接經濟“新常態”!
衣柜行業不可能孤立發展
全國工商聯家具裝飾業商會會長、廣東省家具商會名譽會長丁佐宏指出,無論經濟如何變革,有一點是不變的,家具產業作為未來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新“四化”最核心的品牌產業,將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優化調整經濟結構上發揮更加重要的戰略作用!
回顧2014年,我國經歷了諸多挑戰,包括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回報率降低,成本增高等等。作為家具行業的主要組成部分,衣柜行業的發展自然也不能忘 記為經濟做貢獻的歷史使命,也不可能孤立于整體經濟的變化而發展。因此,關注“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是衣柜行業發展的重要指導。
順勢調整生產經營模式
過去,我國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勞動紅利等模式來發展經濟。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勢增量并存,產業向高端、 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轉型。這樣的變化為衣柜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當下,產能過剩已經是衣柜市場不爭的事實,高存量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在這 種境況下,衣柜企業必須實實在在地以消費需求為核心,從產品外觀、功能、細節、銷售過程、售后服務等多方面,審視自己的生產和經營,避免一直停留在過剩時 代。
另外,我國歷來具有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力成本低廉的優勢。衣柜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此形成了與生俱來的人力成本優勢。然而,近年來,由于受工 資福利、社保繳費、工作環境、勞動強度、權益保障等成本的不斷上漲,廉價勞動力的“無限量供給”亮起了紅燈,衣柜行業出現了“用工荒”。經濟新常態下帶來 的勞動力結構調整,要求衣柜企業引進先進設備,朝現代型企業發展。
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引擎
在經濟“新常態”的特點中,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格外奪人眼球。一直以來,衣柜行業是典型的靠投入拉動發展,不少企業也秉承著“做大” 即能贏得市場競爭的理念,大肆擴店建廠,殊不知,在“新常態”下,“做強”才是順勢之舉。的確,縱觀國內衣柜市場,雖然品牌林立,但是沒有幾個能在國際市 場喊響,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衣柜企業大多沒有以做強為目標。其實,如果企業做強了,即使規模再小,也能在行業里立足,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至于如何做強?那必然脫離不了創新。首先,衣柜企業應加強產品創新。當下,衣柜市 場同質化現象嚴重,在這種惡性競爭氛圍下,衣柜企業很難保證良性發展。其次,衣柜企業應加強工藝創新。注重制造工藝的研究,通過創新提高制造工藝水平,進 而確保產品質量。最后,衣柜企業應加強管理創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生產過程的信息化,使整個生產過程可查、可控。
總的來說,在經濟“新常態”下,整個衣柜行業面臨著歷史重任。在國內衣柜市場潛力巨大的背景下,企業調整產業結構、以創新求發展,不僅能助力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在無形之中為國家經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延伸閱讀:何為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 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 本告別。
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