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很多智能家居品牌只是披著“洋外衣”,內里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制造,這種現象并不少見,也很少消費者會去追問是否真的是國外品牌,這也就給了部分商家鉆空子的機會,在這種你不問我不說的前提下,消費者即便感覺上當了,也難以維權。
一、消費者選購還須留個心
事實上,品牌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依托自身的產品與服務質量,當質量達標了,服務到位了,消費者并不會介意品牌的名字。只是市場中也不乏“傍大腿”的借勢行為,一些小商家利用與大品牌相似的名稱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使其誤以為自己買到了可信賴、有保障的大品牌產品,實際卻在后期得不到服務保障。消費者在“迷茫”時,可以多打探、多詢問,通過網絡平臺對品牌做好充分的前期了解。
另外,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喜歡給自己扣上“洋帽子”,用老外的面孔來做廣告,以外國的地域名稱冠名,以外國名人的名字冠名,甚至加以“外國進口產品”的誤導宣傳。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可以對其產地進行深入了解確定,要求商家出示相關報單證明,避免上當受騙。
二、智能家居企業應自強建設品牌
對于品牌來說,名稱不僅是一種形式符號,更是不同企業文化的濃縮再現,雷同的名字讓消費者看不到差異,一頭霧水,混淆視聽、借“名”營銷帶來的獲益未免僥幸。在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的市場中,建立自己的品牌故事,使自己的品牌更具文化內涵與企業精神,往往比穿著別人的衣服跳舞更打動人。對于智能家居企業而言,智能家居品牌建設還需自強自立好,借了別人的光那是要還的。
消費者偏好國外品牌,就證明著國內智能家居的技術力量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準確地說是國內智能家居企業還需加把勁努力,只有自身實力和技術足以與國外品牌相媲美,才能夠讓消費者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