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從全產業鏈視角進行整合,在全過程成本控制,全過程可實施性控制上,提供強力的技術支撐,才能使裝配式建筑的管控順利推進;只有更多建設方能穩定控制裝配式項目的進度、成本、質量目標落地,企業與國家的目標與述求才可能進一步協調一致,從而更快更好的推進建筑產業化進程。
一、困境不在裝配式而在于產業鏈分離
在國家大范圍且快速推進產業化進程的背景下,整個行業的準備是不夠充分的,從一個現象可以管中窺豹:絕大部分地區或城市的裝配式設計成果審查,只用提交拆分圖紙,典型大樣,裝配得分的計算書,而審圖單位主要關注預制率裝配率滿足了相關要求,即能通過審查,除此之外,對裝配式項目的方案合理性、可實施性、成本、工期、質量安全的重點難點等等再無把控的環節,這些實施過程中的系統性風險,全部靠建設方自己去趟雷。仔細想想,這可能是一件會失控的事情,并對建筑產業化帶來不明朗的前景:質量不過硬,裝配式建筑無法得到民眾認可,“我為啥要買單”;建設方“無利可圖”,完全失去積極性,甚至從骨子里反對,“我為啥要建”;整個建筑產業化進程將陷入惡性循環。
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困境?
個人認為,這是因為目前整個產業鏈是分離的,傳統模式背后的這一套管理認知是根深蒂固的。
傳統項目的操盤方式整個行業都非常熟悉,即使設計,采購,施工實施分離也不會帶來太大困難--圖紙有錯漏碰缺,或者前置管理不到位,設計院憋著一口氣改好圖后,電子文件就能直接發現場指導施工。建設方對這一點損失不敏感,能接受。
但裝配式建筑有其截然不同的特點:
建筑主體的一部分需要在工廠開模完成制造,完好無損運輸到現場,安全順利完成吊裝,并以合理構造便捷完成裝配施工;
預制的主體作為載體,集成了全專業設計,全管理過程,全業務口,相關參建方的工作成果,這要求在深化圖和工廠預制階段,完成以上全部的整合協調工作。
在這樣的特性下,必須強行進行管理前置,在設計階段對預制構件的生產,運輸,堆放,吊裝,穿插裝配進行全盤的統籌考慮,否則,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將帶來進度,成本和質量上難以承受的損失。正因為目前產業鏈分離,所以,設計,施工,PC廠家中任何一家都很難有串聯全局的能力,也不具備培養這種類型人才的土壤。
在平行發包還是主流的管控方式下,建設方管理者更是無從下手。
這是我們最大的困難。
建筑產業化任重而道遠。
二、突破困境不必重新發明輪子
在突破裝配式建筑發展困境的路上,深圳市走在了前面,并給整個行業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樣板。其最核心的部分在“裝配式建筑項目設計階段技術認定”的審查環節。
1、在項目的施工圖設計階段,完成并提交產業化實施方案,由建設方項目經理進行匯報,通過后才能進行施工報建;而參與認定評審的專家至少包含規劃設計類,工程施工類,部品生產類,甚至包含來自建設方的產業化專家。
2、產業化實施方案的內容,既充分考慮了裝配式項目的技術特點,也囊括了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管控的難點和重點。
審查的關注點不僅反映產業化的政策導向,與建設方的述求也是驚人的一致:
首要對甲乙方管理團隊能力資歷提出要求,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并建立有針對性的工作機制和驗收制度,做好基礎保障;
其次對設計的評審遠遠不止是裝配率指標,更多是對設計成果中關于裝配式技術特點,各專業的集成性,過程的可實施性,以及客戶敏感的產品質量等要素進行嚴格把控;
而最體現管理前置的部分在于,要求在施工圖剛完成的階段,提前整合設計院,總包方,吊裝爬架鋁膜等分包方,PC廠家及部品部件分包方,一起編制出詳細的施工總平布置,施工工序,施工計劃,標準層工期安排,重點技術質量保障措施等內容。
通過這一套制度,在設計前期將整個項目從生產到建造進行梳理排查,解決了絕大部分的重點和難題,讓項目后續工作有條不紊的執行,從而使建設方能穩定控制裝配式項目的進度,成本,質量目標落地。這樣的一波操作是充滿挑戰的,但成效是卓越的。在我們的業務實踐中參考技術認定的模式進行自我管理,必將卓有成效。這是深圳模式給與我們的巨大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