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在加大力度推行裝配式建筑,但是我國裝配式建筑尚處起步階段,占新建建筑面積僅5%左右。因此市場仍需政府、行業內龍頭企業、專業學術機構牽頭,共同推進建筑裝配式市場行業規模化、專業化、可持續化發展。
“未來10年,中國裝配式建筑的市場規模將累計達到2.5萬億元,市場發展空間十分巨大。”在去年4月份舉行的“建筑產業現代化研討會”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龐元表示裝配式建筑的東風始于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
隨后,各地紛紛響應這一政策,上海、深圳、武漢等多個城市均提出在裝配式建筑方面的發展步伐與目標。多方勢力也爭先恐后地進入這一市場,如萬科、碧桂園等開發商;中民筑友、遠大住工等建筑機構。
政策的東風
在國際上,裝配式建筑被視為建造業的重大變革,早已被發達國家廣泛采用。中國的裝配式建筑起步較晚,在去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意見后,多省市才根據自身情況出臺相應細則。
上海的政策目標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市裝配式建筑的單體預制率達到40%以上或裝配率達到60%以上;外環線以內采用裝配式建筑的新建商品住宅、公租房和廉租房項目100%采用全裝修。為了保障這一目標的達成,上海市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一定的補貼。其中規定,居住建筑裝配式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裝配式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筑單體預制率應不低于45%或裝配率不低于65%,每平方米補貼100元。
北京也有類似政策,對于未在實施范圍內的非政府投資項目,凡自愿采用裝配式建筑并符合實施標準的,給予實施項目不超過3%的面積獎勵;對于實施范圍內的預制率達到50%以上、裝配率達到70%以上的非政府投資項目,也有一定的財政獎勵。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公布了第一批30個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195個產業基地名單,其中,30個示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沈陽、南京、杭州、合肥、鄭州、成都等熱點城市。
房企的角力
在裝配式建筑這個行業,萬科一直是先行者。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萬科集團在全國有約4000萬平方米的項目開工,共交付21.4萬套精裝房,其中超過40%的房屋系采用住宅產業化的方式建造生產。深圳萬科的一名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深圳萬科的住宅項目已經全部應用統一的工業化方式建造,全部精裝修交房及全過程穿插流水施工。
除了萬科之外,碧桂園也正在研發相關的“住宅工業化”建造體系,碧桂園稱之為“SSGF現場工業化體系”。公開資料顯示,碧桂園目前已在34個區域推行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這些項目分布在北京、廣東、四川、重慶、江蘇、湖北、河北等20多個省市,未來將逐步在所有新開發的項目推行這套體系。
市場的競逐
各家房企都有自身的住宅產業化體系,但是在這個市場以外,則是另一片天地。
中民筑友是中民投旗下專注于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研究和運營的企業,目前已在長沙、上海、杭州、南京、深圳、佛山等全國42個城市布局綠色建筑科技園、落地裝配式建筑項目。
遠大住工的模式與之類似,除了承建一些保障房、酒店、辦公樓等項目,遠大住工也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有所布局。目前,遠大住工已經與俄羅斯、波蘭等12個國家簽約了多個項目。
另外,一些在裝配式建筑領域起步較慢的房企,也會通過與中民筑友、遠大住工等企業合作來進軍這個市場。例如,綠地、旭輝就是中民筑友的合作伙伴,后者為房企提供EMPC模式、裝配式建筑設計優化等服務;保利則與遠大住工戰略合作,雙方擬將打造一個大型等會建筑工業化綜合基地。
房企,專業做裝配式建筑的企業布局這一領域其實是出于對政策的預期。但是,目前多個省市的相關政策仍然停留在指導意見的層面,并沒有完全打開市場。”一名裝配式建筑企業的高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上述高管續稱,“目前全國在裝配式建筑領域市場較為活躍的城市,如上海、長沙等,在政策執行細則上有較為明確指示的。不過,全國范圍內,很多城市在推動裝配式建筑這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前景一片大好的發展下誰將成為裝配式建筑市場行業龍頭,拭目以待。